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流水的谣言 铁打的偏见

济南日报 2020-06-17 11:19 大字

认知不足并不妨碍人们表达偏激的观点,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我们与生俱来就会寻找与自身信仰相契合的证据,且会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人天生有偏见,意识到这点,可能是改变偏听偏信的第一步。反求诸己,承认偏见,清楚自己可能是错的——我们或许没办法拒绝每一次谣言,但当事实确凿时,学会自我校正,至少不会一直错信下去

据澎湃新闻报道,曾是阅读量排第一的微信公众号“至道学宫”近期被平台封禁处理。腾讯方面向记者表示,在打击微信谣言文章的过程中,发现至道学宫公众号曾发布多篇编造整合虚假信息、煽动公众情绪、误导性强的谣言乃至反智文章。它平时发布的内容包括“美国不敢打中国,因为中国比美国早一天”;“学英语会让人变傻”,称汉语是全球语言之母,英语是一种低级语言,是汉语的第四代劣化产物;在《濒死:美国沉没》的文章中,说因为疫情,“美国死了上百万人无处安葬,于是做成了人肉汉堡或人肉热狗,给其他的美国人吃掉了”等不胜枚举、耸人听闻的谣言和违反常识的文章。

造谣者与信谣传谣者是标配

“至道学宫”被封禁之前,每天至少10万人在这里看假新闻。按理说,人是讨厌被愚弄和欺骗的,但“至道学宫”事件似乎给出了相反的答案。“至道学宫”发布的很多消息,甚至假到违反常识、“侮辱智商”的地步。更魔幻的是,这个公众号的简介是——有思想的人都在这里。这么“有思想”的人,数量大概有多少呢?有人估计它的总粉丝量实际有1000多万,头条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这个影响力,基本跟我们熟悉的“读者”“三联生活周刊”等公号不相上下。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相信“至道学宫”呢?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至道学宫的控制人姚玉祥,也就是主笔白云先生,显然深谙此理。姚玉祥在写公号之前,曾是南京某证券公司的期货经理,之后自己开了家公司,搞起了国学教育。公众号创办之初,发布的内容与先秦诸子学说相关。但2016年,它的内容画风突变,改做所谓“时评”,文章越来越魔幻,阅读量随之飙升,粉丝噌噌地往上涨。之后通过打赏、广告分成、付费课程等渠道,赚得盆满钵满。公众号的魔幻内容还被出版成书《世界是红的》,销量相当不错。

从经历上看,胡说八道的姚玉祥是相当精明的。他的目标从不是做内容,而是做生意——主要针对有复古倾向认知不足的民粹主义者收割智商税。对这样的读者,美国学者尼科尔斯在《专家之死》一书中如此画像:他们很难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又没有耐心去学习,却总是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相比无知者的自信,知识和能力较强的人,对异见就宽容很多。为了不使对方尴尬,避免社交中的矛盾,即便对方的观点明显错误,他们也不会提出反驳。比如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劝说父母们别看那些民科养生号,只要不损害身体健康,就随他们去吧,开心就好。如此一来,网络中的偏见、谣言、谬论就越来越泛滥。

这就是微信每天拦截几万条假消息,可类似“至道学宫”的魔幻公号和文章依然无处不在的原因。

无知者比博学者更自信

更让人沮丧的是,无知的人往往更难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专家之死》中提到的“达克效应”:越愚蠢的人,越是会高估自己。“这种人不仅会得出错误结论,做出不当选择,而且能力不足还会蒙蔽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无法认识到这一点。”更可悲的是,即使别人给出其他证据,他们也不会接受自己错了,反而会更加坚定原先的判断。就像这次“至道学宫”被封后,还是有很多粉丝苦苦追随,坚信“邪不压正”,封号是被人“抹黑”。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我们如何才能躲过假新闻的荼毒,不让自己陷入谣言的信息茧房呢?

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发文认为,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第一,重拾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在现代生活中,社会分工明确,律师打官司,医生开药方,各司其职,人们无须通晓一切。这很正常,毕竟我们谁都不是达·芬奇式的“天才”,可以早上画《蒙娜丽莎》,晚上设计直升机。但至少在态度上,人不能以无知为荣,要承认自身的局限性。知识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竭尽全力,也最多窥见其中的一角。第二,多阅读,并改变阅读习惯,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信息。只有对网络上的资讯保持怀疑和警惕,学会停下来,思考一下,从不同平台获取全面信息,了解不同的观点,哪怕与自己看法相左,才能尽可能地避免陷入偏听偏信的陷阱。

承认偏见 学会自我校正

《中国青年报》刊文说,倘若不是“至道学宫”被永久封禁,又遭连续曝光,的确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坐拥千万粉丝、全网流量顶尖的公众号。

谣言的生命力过于旺盛,人们寄望于“博学、冷静”的人格战胜“假新闻”。单靠多读书或许能搞清楚红糖并不能补血,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导弹也不会真的“穿越”,但更多谣言没这么简单。

很多人觉得,是越发通达的网络渠道让谣言愈演愈烈。依照传播学的理论,“观点的公开市场”具备强大的自我修正功能。只要人们能自由充分地表达,真实正确的信息和观念终将被大多数人接受。但事实证明,网络自净的力量也会经常失效。有些人相信谣言到拒绝真相的地步——即使真相同样顺着网线,以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送到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对此,唯一的解释是偏见的存在。换句话说,并不是谣言加剧了偏见,它仅仅是偏见的结果。

当人们拥有特定的态度,更容易相信迎合态度的故事,绝大多数谣言便由此滋生。只不过有的“偏见”比较普遍,比如人们倾向于珍视亲情、相信孩子、同情弱者,便会接受机场豪车是空难失踪乘客的亲人不愿开走,孩子真的遭遇了体罚,网络求助者都是真缺钱。另一些“偏见”有着更鲜明的立场。有人执着地认为当下的外国人很不友好,于是就有了各个版本的“华商太难了”,留学生遇袭的故事也不胫而走。

201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刊文指出,依据近10年来的社交媒体大数据,谣言的传播速度是真相的6倍,被转发概率则高出70%。负责项目的教授称,“所有人都倾向于传播与自己先前观点相似的内容”。更糟糕的是,“一旦人们最初就充满偏见,后续再信息校准也无济于事。”

听起来的确很糟。毕竟不论种族、国家、阶层,任何人都会有独特偏见。媒体人许知远曾把自己的节目定义为“带着偏见看世界”。他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带着自己的偏见生活。我带着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人天生有偏见,意识到这点,则是改变偏听偏信的第一步。这听起来很难,就像治理谣言一样不容易。《华盛顿邮报》曾为对抗谣言专门开辟过专栏,却发现辟谣速度远不及造谣,栏目草草收场。众多资讯平台一直在封禁传谣账号,也面临相似窘境。

反求诸己,承认偏见,清楚自己可能是错的——我们或许没办法拒绝每一次谣言,但当事实确凿时,至少学会自我修正,不会一直错信下去。

新闻推荐

注册制下保代“金领”光环不再 中介机构问责加重

随着创业板改革落地,注册制正式进入存量市场。注册制对中介机构专业能力和执业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近期证监会发布的《证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