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告别稳赚不亏
理财产品,素来被广大投资者视作“稳稳的幸福”,是理财配置中最坚实的底部。然而,近期银行理财产品这一“人设”崩塌了,先后有20余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跌破1元面值。投资者慌了: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信任吗?这次集中亏损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后在理财配置中投资者怎么做才能规避风险?本期理财周刊,我们还原理财产品亏损始末,邀请理财师坐镇解读支招,让大家在投资道路上规避风险少走弯路。
事件
不再保本 部分固收类产品跌破成本价
“睡了一觉,接近2万元没了。”这让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曲先生难以接受。 6月10日,“中信理财之乐赢成长净值半年开人民币理财产品”迎来半年一次的开放日。半年前,曲先生买了这款产品。 6月9日晚,曲先生看了一眼银行APP,显示6月3日产品净值是1.1458元。然而,等到6月10日开放日这一天,产品净值更新,显示6月8日产品净值为1.1302元。 5天时间,中间3个交易日,产品亏了1.36%。
“6月4日、5日、8日这三个交易日,企业债上涨,同期国债指数下跌了0.03%,权益市场也涨得比较好,是什么样的神操作能让一款固收类的银行理财产品亏掉1.36%”曲先生被惊呆后,却百思不得其解。
资料显示,这款产品的起投金额是100万,最短持有6个月。产品类型属于“公募、开放式、固定收益类”,风险等级为R3,适合平衡性、进取型、激进型客户投资者。
以往,银行理财短期大幅回撤并不寻常。但是,放在6月以来的这段时间看,中信银行理财产净值回撤却也不是个例。 6月3日,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净值是0.9997,该产品5月初净值最高点还是1.0031。跌破成本价,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降为-4.42%。资料显示,这款产品风险等级为R2,投资策略稳健,保有少许进攻特点。100%主投固收类资产,不参与股市,通过票息收益积累,根据市场变化择机进行交易。
而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推出的两款理财产品,两者最新净值分别为0.99867元和0.998345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已有20余款固收类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跌破了成本价。
原因
债市巨震 理财产品净值回撤
银行理财究竟怎么了?分析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债券市场大幅震荡下挫,部分银行理财配置债券比例大的话受影响就会比较明显。二是采用市值法估值。
债市震荡从5月份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债券型基金的普遍回撤在1%-2%。从公募基金的固收类产品来看,过去一个月,个别产品做得较好的回撤在0.4%左右。
对于债市大幅震荡的原因,方正富邦基金固定收益基金投资部总经理王靖表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央行收紧了银行间资金价格。由于5月之前,资金价格处于历史性低位,这一定程度造成了资金空转和金融体系内套利的现象,从5月份起,央行明显加大了对于资金价格的管控,现在直观的感受也是市场资金充裕,但是价格偏高。
“目前央行加强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市场对于债券不乐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逐步恢复后,对于债市的不利因素会增加,下半年债市可能进入一个阶段性的防守阶段。 ”王靖表示。
针对债市对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后续影响,王靖表示,对净值化产品来讲,建仓时点比较重要。目前这个时点,对新成立的理财产品影响不大,因为央行是要管控资金空转的现象和加高杠杆的泡沫,但毕竟经济尚未企稳,因此暂时不会出现资金离场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债券收益率上行仍有天花板,不会大幅度上行,否则容易造成企业的负担变相增加。
估值转型 净值市场化明显
从估值方法上看,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估值技术一般采用市值法和成本法。摊余成本法简单说,就是计算基金净值的一个方法,手里的债券未来能赚多少钱,然后平摊在每一天。举个例子,基金用100元买了1年的3%的债券,这一年都不交易,最后本息合计103元,把这一年的3%摊到每天,收益体现在净值里就行。“摊”就是平摊了未来的利息;“余”就是剩下的金额。
市值法,就是对于这个债券处理完全按照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今天100元就按照100,明天99,就按99元入账。因为市值法是准确反映当前的市场价值,所以价格就会有波动,收益自然有正有负。比如近期债券市场总体走熊,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按市值法估值,则债券类理财产品的净值下跌幅度大,甚至会产生负收益。
以往,银行理财产品更多的是资金池的概念,池内各资产收益可以“调剂”,理财产品基本是刚性兑付。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即由之前的摊余成本法转向市值法。因此,理财产品中标的资产市场波动,将直接影响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除了估值方式之外,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浮亏,也与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受市场风险偏好抬升、监管严打资金空转套利、债基赎回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推动,近期债市调整至与2月上旬疫情发生初期相当的水平。
分析
打破刚兑 收益波动常态化
岛城多名市场人士坦言,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产品的波动与市场会更加贴近,上行或者下跌都是正常的波动。当前,银行理财正加速向“真”净值化转型,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缺乏对相关产品的清晰了解。
资管新规执行之前,银行理财都是保本的,其中原理是银行采取措施,帮用户平滑了金融市场的波动,但这样做的结果风险全部转嫁至银行。
资管新规执行之后,银行理财就从固定收益型转变为净值收益型,其本质上就是把风险交还给投资者。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理财收益增加;相反,若市场行情不好,则收益减少甚至会出现亏损。简单来说,净值型理财产品就像基金那样每天计算净值,并按照净值申购赎回,虽然不再保证客户收益,但避免了底层资产错配等风险。
所以,保本保收益听着很美,但是其实刚兑就是隐藏在冰块中的刀片,它是扭曲了风险定价机制,推高无风险收益率,对投资人会产生误解,对经济发展也会拉高成本。
而不保本也不代表着风险很大,相反弱化了系统性风险。适度地提高风险也从另外的角度提高了收益的可能。
对于现在银行理财而言,销售适用性原则对投资人均要进行风险测评,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水平的产品才是解决的根本。
本版撰稿记者 王婷
新闻推荐
【新华社伦敦6月15日电】英国首相约翰逊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议会议长萨索利15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