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疫情后的教育变局

济南日报 2020-06-09 11:29 大字

“留学的溢价已经基本没有了”。你要是指望“我在国外留学,我回来就得拿比国内更高的工资”,这想都不要想。你很可能拿的工资比国内毕业的大学生还少。但“留学是扩展世界观的必须”。所以,出国留学“你的目标不是把自己同化成一个美国人,而是你要掌握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学得越杂、越跨界,你未来脱颖而出的机会才会更多

瞭望智库刊发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何帆的文章,作者对疫情之后“变局之下的教育”的看法,值得读者认真研读,

变局之下的留学留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作者说,“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我们这代人,基本都生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也是全球化的黄金时期,所以会认为很多东西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就会发现,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未必如此。因为从大的历史尺度看,一个人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或者社会动荡,其实很少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也就是一代人的事情,一直和平其实也是很少见的。未来很可能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排外、种族歧视等我们或许不习惯的东西都会出现,所以,以我对时代的判断来讲,我们的孩子将很可能不得不面对更多的风险。

但“留学是扩展世界观的必须”。我个人是鼓励孩子出国留学的,但现今的“留学”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你会觉得中国的教育问题太多,必须要去西方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现在你要知道,中美的教育各有优缺点。所以,当你出国留学时,“你的目标不是把自己同化成一个美国人,而是你要掌握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要有两套操作系统,不仅仅是个双语人,更是个双文化人,可以随时切换两个文化体系”。这样,你未来脱颖而出的机会才会更多。

“留学的溢价已经基本没有了”。你要是指望“我在国外留学,我回来就得拿比国内更高的工资”,这想都不要想。你很可能拿的工资比国内毕业的大学生还少。但你获得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有一段独特的经历,我学了一门语言,我交了国外的朋友,我还知道在异国他乡是怎么生活的。”

去美国留学后是应该留在美国工作呢,还是回国工作呢?作者认为,接下来美国可能会在很多技术领域里逐渐对中国人比较排斥。如果要留在美国的话,一定要去美国那些相对来说教育程度比较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美国未来会变成一个在民粹主义的沙漠里,但有一块一块全球化绿洲的国家。你一定要留在那些“绿洲”里,一旦到沙漠里去,作为一个外乡人你可能会很惨。而回中国是另外的状况。中国人从内心深处是拥护科技进步、拥护全球化的,因为我们得到的好处非常多。所以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关心怎么多赚点钱,怎么把生活搞上去,中国这个市场是你绝对没有办法放弃的,中国未来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要注意的一点是: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学了什么东西,而是“我增长了胆识,我体验了国外的生活,我见识了哈佛‘不过如此’,会增加我的自信心”。如果你毕业后还回到中国,你必须要有从零开始的思想准备。哪怕你在哈佛、斯坦福留学,你在那里受的教育也不会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中国,所以你回到中国后恐怕还要从头学习关于中国的本土知识,你才能够做到双文化人、两套操作系统在体内。

变局下的中国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应对现实的能力

中国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它不仅仅是体制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其实教育就是一个手段,最后目的就是一个,怎样能更好地激发兴趣。中国教育强调的是“有一些东西你如果不刻苦训练你是没兴趣的”,比如练钢琴、小提琴都会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过程,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居然能玩了,有自信心了,继而产生了兴趣。美国教育强调“给你充足的自由,你自己摸索出兴趣”。问题在于,这两个模式都可能出问题:不断地练习有时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而美国的那种给他充分自由,他可能就变懒了,也不会有兴趣。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才会有兴趣,有的孩子适合给他压力他会更有兴趣,因人而异。其实用压力还是自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方式能够让他找到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兴趣,而这种兴趣会不断地产生内驱力让他前行,他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中国教育通过不断训练,可以训练出刻苦、吃苦的精神,但不能忽略的是:训练的许多东西,比如刷学科题目等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后,拿到那个录取通知书以后,在真正的职场中,这些东西都是用不上的。所以,面对变局我们需要着眼于提高应对现实的能力——你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识别人心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等等。

变局下的家庭教育谁先觉醒谁就能获得红利

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太单调,家长们视野比较窄,功利心太强,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因为它表面看起来好像特别注重实效性,但这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你越在乎的东西越得不到。比如中国家长普遍有很严重的“名校情结”,其实孩子能考上名校,是因为你的孩子牛,而不是因为名校牛。有很多研究发现:比如说这个孩子他考到了哈佛,然后他不去,选了另外一个不如哈佛的学校,最后的成就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你到底是在一个大池塘里当一条小鱼,还是在小池塘里当一条大鱼”的问题,而且往往是在小池塘里当大鱼,对孩子的成长是更有利的。

有个普遍现象,在经济增长的时候,人是最焦虑的,美国也一样。整个社会都慌、都焦虑,都想实现阶层跃升,个人很难做到不慌。中国家长要打破对排名的焦虑,应该从容一点,降低一些期望值。孩子能够考到群体里的15%以上,100个孩子能考到15名左右,就证明你的智力和考第一名的智力基本上是一样的。当那个考第一的人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考试上时,你可以很轻松地考到第15名,但同时会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玩,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更重要,因为兴趣使得你更加多元化,也可以带给你持续进步的内驱力。

在当下,千万不要认为我选了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就一定能够保证我一辈子衣食无忧。未来不确定性趋势与日俱增,你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可能生存能力越强大。谁先觉醒谁就能获得红利。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如果大家都用一个办法的时候,是没有超额利润的;如果你敢于走一条另外的、不一样的路,你比别人醒得早,你更有胆量,有从容的心态,就会收获教育上的“超额利润”。

新闻推荐

5月乘用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8%,两年来首次单月增速恢复正增长

记者|周纯粼编辑|6月8日,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公布5月份中国车市销量数据。5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60.9万辆,同比增长1.8%,这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