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业界专家共话脱贫攻坚:如何让脱贫“长效”?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脱贫攻坚“成绩单”——2019年和今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表明,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如何使脱贫“精准”又“长效”?封面新闻采访了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
圆桌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石丽平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贺雪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县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 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
鼓励发展平台经济 尽快落实“尽职免责”
“通过直播、电商平台,可以帮到更多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巩固我们的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让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说。
今年两会,石丽平走上首场“代表通道”,讲述她传承苗绣,带领4000名妇女创业致富的故事。同时,她也是今年两会走上“代表通道”的第一位“带货主播”。
今年4月,石丽平在淘宝注册了第一家网店,这位有着十多年线下公司运营经验的苗绣“代言人”坦言,在开网店前,已经做了三年调研。如今,她对这种新型的脱贫形式很期待,“今后我会不间断地往这个方面发力,为老百姓“带货”,为老百姓代言。”
今年全国“两会”,石丽平也重点关注了民族手工艺平台建设等,“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对等,让更多人通过像淘宝这样的平台,了解到更多业态、产品,找到自己需要买的东西。比如我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通过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那就像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再在平台上挂起来,这样也能帮到更多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巩固我们的脱贫攻坚成果。”
石丽平还强调,发展平台经济的关键在于科学界定平台责任,并尽快出台平台尽职免责的具体办法,明确平台和经营者的责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大家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减少顾虑。”她同时也强调了对商家的保护,“比如要打击一些无故、恶意退货的行为,希望生产者、做实体经济的人也能得到相应保护。”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 受访者供图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
为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谈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关心,“贫困地区往往是经济贫困、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比较不健全的地区。脱贫之后,他们的情况如何?还能不能保持现在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会不会重新返贫?从这个意义上看,应该给他们持续的关怀和支持。”
如何形成脱贫长效机制?贺雪峰强调了市场的作用,“今天我们形成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面,又形成了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贫困地区有劳动力的农民进入市场中,他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的收入,按照现在的脱贫标准,可能就使整个家庭就脱贫了。”而劳动力如何走出贫困地区、走向市场?对此,贺雪峰提出了主要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把基础设施建好,让贫困地区的交通、通讯都很方便,二是把公共服务做好,最大的公共服务就是基础教育,让所有人能得到基础教育。”
贺雪峰同时强调,要关注到可能无法依靠市场脱贫的情况,即一些贫困家庭没有参与市场的要素,“比如说没有劳动力,这样就需要社保兜底,主要通过基本社会保障、特困救助,给这样的家庭提供高于贫困线的收入。但要注意,对于有劳动力的家庭一定不能这样做,这样才能保证扶贫的精准和长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 受访者供图
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
产业扶贫重在选好产业
疫情期间,消费扶贫依靠电商、直播等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各地发展改革农经系统汇总当地滞销农产品信息,通过阿里巴巴在全国发起的“爱心助农”平台,帮助农户实现产销对接,减少损失。
“消费扶贫有很大的潜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到,“贫困地区实际上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有不少贫困地区做出了新产业、新业态,现在的直播带货又为农产品带来更多展示机会,政府很多扶贫机构就试图牵线搭桥,用一部分扶贫资金把电商做起来,让农产品更快地走出去。”
而回到贫困地区自身,郑风田认为,首先是要把品牌做起来,“比如通过合作社、公司把贫困地区的产品按标准化品牌组织起来,然后引进外来物流公司。此外,要把数字基础设施建好,才能更好地利用直播、电商等途径。”
郑风田还表示,产业扶贫是一项可持续的扶贫战略,但关键在于选好产业,“最好选当地特色的东西,我们国家很多贫困地区特有的地理地貌自然环境,会产生非常特色的东西,比如贵州的黄刺梨就是非常有名的一种扶贫产业。”
“在选择特色产业时,我们强调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这个地方不产农产品,但可能环境不错,就可以开发旅游,总会有一条脱贫道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重要的是把它挖掘出来。”郑风田说。
郑风田表示,在选定特色产业后,要通过扶贫资金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产业链做起来,把贫困户加入到产业链中,把品牌做起来,通过电商把销售渠道做好,这种产业扶贫就是可持续的。”
(原题为《两会圆桌|人大代表、业界专家共话脱贫攻坚:如何让脱贫“长效”?》)(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28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4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本次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利率与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