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1万亿元”,有何特殊深意?
□新华社记者韩洁申铖
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出炉,两个“1万亿元”就迅速占领各大媒体头条,格外打眼。
有人算了笔账:新增1万亿元后,今年赤字达到3.76万亿元,加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约占中国GDP总量4.1%。
国内专业人士分析,除了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的4.76万亿元,报告还提到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合计下来,这些政策总规模按小口径计算约8.5万亿元。
为何要举债?钱花到哪去?怎么花好?特殊之年,这些都是打理好“国家账本”的必答题。
(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20年,既有决战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又有疫情冲击下保就业稳民生的硬需求,还要为实体经济减负,努力扩内需、促创新、补短板……每项工作都不容有失,每项工作却都“花费不菲”。
而另一个事实是,国家“钱袋子”今年也比较紧张。
-14.5%,这是今年前4个月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
一些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部分出现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困难情况。
解决“钱从哪里来”,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全球遭受疫情冲击国家都需解答的“难题”。
特殊时期要有特殊举措。
两个“1万亿元”,正是对冲经济社会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体现。
(二)
有了资金来源,花到哪里非常重要。
几万亿元的资金和百姓有啥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说,两个“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
具体讲,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将建立,让资金坐着“直通车”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抗疫特别国债的用途“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是首次,但特别国债并非新鲜事物。我国曾在1998年和2007年分别发行过2700亿元和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
(三)
2020年,新增1万亿元赤字规模后,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创下历史新高。
有人又担心了,今年赤字率可是突破了所谓的3%“国际警戒线”,安不安全?可不可行?
说起这事,业内一直有争议。
3%的赤字率“国际警戒线”说法,主要源于欧盟对成员国的财政准入条件,财政赤字须低于GDP的3%,政府债务余额必须低于GDP的60%。
不过,欧盟也认同,成员国面临严重经济衰退时不受此限制,短暂超过3%也是允许的。
事实怎样呢?
关注世界经济的人会发现,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赤字率经常突破3%,高的达到两位数都不奇怪。尤其今年,受疫情和世界经贸形势影响,全球财政赤字率和公共债务水平明显上升。
“真金白银”来之不易,要坚决管好用好。
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绝不该花,花了就要依法依规问责,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句话,节用裕民。“钱袋子”紧了,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花钱就要精打细算,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据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新闻推荐
旨在为煤电纾困的大型央企煤电资源整合大幕徐徐拉开,五大发电集团将在甘肃、陕西、新疆、青海、宁夏5省区形成“一家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