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最高20万元不得用于购房炒股
贷款资料图片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薄酬。“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互联网贷款资金不得用于购房、股票等投资”……日前,银保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那么,该《办法》对互联网个人授信有哪些规定?日常消费有影响吗?
聚焦个人
资金不得购房、炒股等投资
“虽然有时会出现‘手头紧’的情况,但是日常消费基本能满足。”接受采访的大多数市民均表示,平时有房贷以及信用卡账单,“个人授信额度不超过20万元”的规定,并没有对日常生活消费造成多大影响。
然而对于部分有理财需求的投资者而言,《办法》似乎为一些投资行为戴上了“紧箍咒”。《办法》规定:互联网贷款资金不得用于购房、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和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不得用于固定资产和股本权益性投资等。
除了限制相关投资的规定,《办法》要求,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要求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从准入到退出建立全流程、系统性的管理机制,提升其精细化管理能力。
记者注意到,就消费用途而言,由于购车、装修等大额消费必须走线下,互联网贷款渠道中20万元额度已能满足几乎所有消费需求。
同时,《办法》将消费者保护嵌入互联网贷款业务全流程管理,做到卖者尽责;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与有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地方法人银行应结合自身风控能力审慎开展此类业务,并确保有效识别和监测跨区互联网贷款业务开展情况。
互联网贷款额度上限设定为20万元,可以看出监管部门正努力在促进居民消费和控制贷款用途之间取得平衡。
规避风险
更加注重金融安全
在互联网时代,公民的个人隐私信息已在不知不觉中被贩卖或暴露,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不滥用用户隐私,是金融机构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对此,《办法》对商业银行也有明确规定,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借款人权益保护机制,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考核体系,切实承担借款人数据保护的主体责任,加强借款人隐私数据保护,同时,构建安全有效的业务咨询和投诉处理渠道,确保借款人享有不低于线下贷款业务的相应服务,将消费者保护要求嵌入互联网贷款业务全流程管理体系。此外,联合放贷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常见的合作方式,在此过程中,信息披露不明的问题一直存在。在社交网络上,时常会有消费者反映,在借款消费过程中,以为是向银行借款,但最后却得知是向某金融机构借款。
《办法》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在相关页面醒目位置向借款人充分披露自身与合作机构信息、合作类产品的信息、自身与合作各方权利责任,按照适当性原则充分揭示合作业务风险,避免客户产生品牌混同。
同时,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和产品要素说明界面等相关页面中以醒目方式向借款人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还本付息安排、逾期清收、咨询投诉渠道、违约责任等信息。
此外,商业银行需要向借款人获取风险数据授权时,应在线上相关页面醒目位置提示借款人详细阅读授权书内容,并在授权书醒目位置披露授权风险数据内容和期限,确保借款人完成授权书阅读后签署同意。
记者 祝贺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李勇李松深冬,数万亩橘林雾霭朦胧,村中袅袅炊烟、溪水潺潺,白墙素雅的秀才湾、红砖原色的石厂湾等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