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口罩日志:在美国 说服他人戴上口罩有多不容易

澎湃新闻 2020-04-03 19:32 大字

原创 蔡维忠 北美文学家园

在新冠疫情日益严重的时期戴口罩,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把紧缺的口罩分给他人,应当很受欢迎。可是,在美国,在纽约,说服他人戴上口罩不容易。“北美亲历”抗疫系列之一

口罩日志

文|蔡维忠

3月20日,星期五

儿子带了100个口罩到他工作的P机构去,准备给同事和客户用。

美国政府从疫情一开始就宣布,一般民众不要戴口罩。其理由,一是普通民众戴口罩无助于防止感染;二是要把紧缺口罩留给一线的医务人员。这两条理由自相矛盾,也受到一些人质疑,只是绝大多数民众不认为有必要戴口罩,戴了反而被视为另类。新冠疫情在纽约出现后,我们夫妇劝儿子戴口罩,儿子不愿意。

儿子所在的P机构是个戒毒康复中心,在纽约市郊长岛,离我家不远。接受康复治疗的人叫客户,不叫病人。客户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儿子在那里做心理辅导。八十几个客户住在康复机构的三栋房子里,每栋房子加上工作人员有30多人,空间不算宽敞。纽约州长宣布紧急状态后,非必需的人员大都在家隔离,只是康复机构属于必须的机构,客户就住在里头,不能关掉。儿子负责管理七八个客户,除了一对一咨询外,还需要进行集体课辅导。那意味着和七八个人共处一室。这是必需的工作,不能停掉。政府建议的保持六英尺(约两米)的社交距离,无法做到。

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经过我们多次说服,儿子愿意戴口罩了,但是在康复机构不能戴。为什么?护士主任和儿子的上司先是说怕引起客户恐慌,后来说是没有口罩。

于是,经与儿子商量,由他把100只口罩带去,让愿意用的人用。我们的想法是,只要有几个人开始戴上,局面就打开了。我家原买了150只,扣掉用去的,暂时只能拿出这两盒100只了。疫情开始后从亚马逊网购的口罩,迟迟还不到。

好在病毒在体外最多只能存活一两天。所以,两三个口罩够一个人轮流使用,够儿子所在的同房子同事和客户用。

我们以为这个想法很合理,不是吗?

3月21日,星期六

儿子上班还是没有戴上口罩。他解释说,上司同意戴口罩,但他们共有三栋房子,100多人,我们家送的100只口罩不够用。他把口罩上交了。作为工作人员,他应这样做。

看来,我们着眼的范围不一样。我们只是考虑儿子周围的30多人,他的上司考虑到100多人。

3月23日,星期一

朋友L从华人刘先生那里买到一箱共2000只口罩,我们分到500只。这样,我们可以捐更多的口罩了。

儿子每周二至周六上班,星期日和星期一休息。

3月24日,星期二

儿子带了200只口罩去康复机构,加上周六送去的100只,我们一共捐了300只。这一天,康复机构的执行长F女士来布置抗疫措施。F女士得知口罩一事,下了指令,不许戴。理由呢?一是为了避免引起恐慌,二是冠状病毒并不通过空气传染,所以没有必要。

儿子和F女士交谈,告诉她,我是病毒学家,可以给一些建议。F女士表示对我的意见感兴趣,愿意交谈。我请儿子把我的电话号码传给F女士。

3月25日,星期三

我一边等F女士的电话,一边忙我的工作。最近接到紧急任务,和团队一起日以继夜在准备向美国食品药品局(FDA))递交申请,启动抗新冠肺炎新药临床试验的项目。忙到P机构快下班时,F女士还没有打电话来。于是,我给她打电话。F女士接了电话,讲了两句话,说她正在忙于一件事,完了给我打回来。

这一天,疫情逼近了。住在布鲁克林的女儿发来短信,她的室友S发烧,干咳,头一天肌肉痛,这些都是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状。女儿已在家工作超过十四天,室友S在家刚好十四天。虽说在家隔离,可是她们都要出门买东西,或者做些什么事,所以不能说是完全隔离。她们也向其他民众一样不戴口罩。我们曾经建议,给女儿送一些口罩过去,她不同意。现在室友病了,女儿才表示愿意戴口罩,虽然可能有点晚了。于是,我抽空送去200只,给她和室友使用。我把口罩放在她住的公寓楼一楼大厅的一个窗台上,然后走开三四米,等她下楼取。这种时候,我必须看一眼儿女才能离开。

因为这个原因,我算是近距离接触了疑似病人的室友;儿子因为住在家里,也将和我近距离接触。这算是个理由吧。他向上司提出戴口罩的要求,得到了批准。可是,等到晚上他回家后,我们才知道他第二天才能戴口罩,因为他今天上班后并没有和我见面。

3月26日,星期四

儿子第一天戴上了口罩!同事和客户像平常一样对待他,没有一人对他有任何异常的表现,更没有恐慌。他在一对一咨询时专门了解客户的反应,其中有人说感谢他戴口罩,感到放心。

我继续忙于准备启动新药临床实验的工作。

F女士一直没有回电话。和妻子商量后,以我的名义给她写了个电邮。我和妻子长期在新药研发领域工作,对于医药比较了解;此外,我还在哈佛医学院做过博士后,专门研究分子病毒学。这个病毒学家的身份,或许更能引起F女士的重视。所以,我在妻子起草的电邮中加了关于新冠病毒的结构特征及传播途径等重要科学依据,以我的名义发出,抄送妻子。

我告诉F女士,我研究过疱疹病毒,特别是疱症病毒如何通过它的包膜感染细胞。冠状病毒恰好也有包膜。包膜的分子本质和细胞的膜相同。它很脆弱,只能在体液(包括通过咳嗽、喷嚏释放出人体的小液滴)中生存,但不能在纯水中或纯空气中存活。小液滴是冠状病毒传播的载体,这个性质是我们预防感染的依据。

我向她解释,从体内释放出来的小液滴,落在诸如门把手、按钮、鼠标、桌椅等表面上,通过手被带到更多的表面上。一个地方被一个人触摸到了,也就被很多人触摸到了。人们无意地用手摸脸(主要是鼻,口),平均每天八十次。即使告诉他们不要摸脸,他们仍很难改掉习惯。之所以建议戴口罩,是为了防止摸脸。“人们以为口罩可以避免接触体液小液滴,他们没有意识到防止手摸触鼻子和嘴巴更为重要!”最后这一句特意转成粗体字,加了感叹号,以示强调。

我请F女士鼓励员工和客户戴口罩,但不强迫。鉴于我们捐献的口罩数量有限,建议他们多次使用。

F女士立即写了个比较长的电邮回复。她在感谢我们的好意后,介绍了一些疫情。她说,现在的医院不堪重负,已经改变了做法,“停止对我们这样集体护理机构做测试”;医院建议把所有人当成新冠肺炎病人看待,测试不测试便无所谓了。

医院停止测试新冠病毒的消息,本来会让我大吃一惊。只不过,我们昨晚已从一位当医生的朋友P那里得到类似的消息。P医生在急诊室工作。有个病人高度疑似得了新冠肺炎,P医生申请测试,院长不批。病人还是住院治疗,住在单独的房里,但不是专门给新冠肺炎病人的房间。医院没有太多这样的房间,干脆不再测试了。

F女士继续介绍,她的康复机构在皇后区的点已有两人确诊,还有9人隔离。这些人都戴口罩。他们的医务人员对于戴口罩非常不习惯。如果所有的人都戴口罩,医务人员无法区分谁是受隔离的人。她说:“我们无法如你建议,戴口罩以防止摸触脸和鼻子。”

原来,他们戴口罩是为了区分病人与非病人,这个理由比预防感染重要!

F女士还说:“我们没有足够的口罩发给医务人员和受隔离的病人。”

也许,没有口罩是真正的理由?执行长要考虑整个机构的所有人员,能否给所有的人提供口罩,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由于我正忙着申请启动新药临床实验,妻子感到时间紧迫,在和我商量后,立即起草了一份电邮回复F女士。电邮建议,把蔡博士的电邮发给她手下工作人员看,征求他们的意见。至于区分病人,应当有其他方法,如在他们身上挂标签。另外,我们愿意捐献更多的口罩。

费女士很快回复,称正在考虑修改抗疫指南。她欢迎我们提供更多的口罩,并向我们索要口罩供应商的联络信息。

事情开始出现了转机。我利用工作的间隙,赶紧到供应商刘先生处提回一箱2000只口罩。我们一鼓作气,告诉F女士,除了以前捐的300只口罩外,再捐1700只,共2000只。

3月27日,星期五

儿子带了1700口罩去捐给P机构。晚上收到F女士的电邮,称已讨论修改抗疫指南,“达成令人满意的折衷”。没有提到口罩,不知这个令人满意的折衷是否允许戴口罩?

这一天,美国的疫情更为严峻,确诊突破十万,纽约成为世界疫情的中心,确诊突破四万六千。美国新增确诊为一万一千以上。这些数字可能低估了,因为有些医院已经停止测试了。

儿子的同事A看到他戴口罩,也要求戴口罩,得到有条件的批准,在给客户咨询时要摘下来,以免引起恐慌。当然,这事发生于管理层还没有公布新指南的时候,也许明天就不一样了。

朋友L到药店买东西,见到排队付款的人们都戴口罩(可能是药店被认为是病人多的地方吧)。唯一没戴口罩的一位老太太,出来吆喝,让大家相距6英尺。L提出要赠送口罩给她。老太太仿佛受到奇耻大辱,愤怒回应:“我遵照政府的指南,政府说要相距6英尺,没说要戴口罩!”

3月28日,星期六

P机构的新指南出来了,标题为《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使用口罩的建议》。P机构原来没有关于口罩的任何措施,这是新增的措施。指南有5条规定,归纳起来是,医务人员、确诊病人(新冠病人和疑似病人)、接触病人的人员、隔离人员必须戴口罩。另外,由于口罩紧缺,口罩可以重复使用,直到破损。还有,无法提供口罩给不符合条件的人员。

有一部分人必须戴口罩,而不仅仅是允许戴口罩——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了。

P机构除了医生护士外,还有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后勤人员 (如厨师),即非医务人员。这个指南没提到非医务人员。非医务人员怎么办?有一条比较明确:由于口罩紧缺,不会给他们提供口罩。我把指南读了两遍,从无字处发现了名堂。它没有说禁止任何人戴口罩!这意味着儿子和同事们如果自己能弄到口罩就可以戴。

P机构的护士主任U发来电邮,感谢我们的帮助,并说采纳了我们关于重用口罩的建议。

这就是让人满意的折衷。

疫情继续向我家逼近。女儿的第二个室友L(她的男友)也发烧了。两个发烧的室友的医生都让他们呆在家里观察,吃退烧药,不必住院,不必测试。

看来,他们这个公寓的四个人都接触过病毒了。我们曾经向女儿建议,帮她临时租个地方住,她坚持要留下来照顾室友。但愿他们年轻人能扛过去!

天佑女儿和同伴,天佑儿子和同事、客户,天佑纽约民众,天佑美国民众!

★以上文字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作者简介蔡维忠,理科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新药研发专家,现为美国《侨报》专栏作家,散文作品发表于《当代》《散文》《光明日报》《读者》等报刊杂志,著有对联艺术专著《动人两行字》和随笔集《美国故事》。编辑:刘倩

编发:雷克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安信信托涉5宗罪被罚1400万元 原总裁杨晓波被终身禁业

股票停牌之际安信信托收到监管的两张“重量级”罚单。4月3日,上海银保监局官网显示,安信信托存在以下违规事实:1.2016年7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