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封 面 评 论那些跨界转产的企业是时候回归正常商业逻辑了

华西都市报 2020-04-01 01:01 大字

封 面 评 论 □蒋璟璟

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开始跨界经营。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3000多家企业宣布“跨界”,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成为跨界热点。此外,受到冲击的餐饮等行业也在积极求变,采用“外卖”、半成品等方式展开自救。然而,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各行各业逐渐恢复正常,跨界企业迈出的步子是收回来还是继续往前走?这成了很多经营者亟待思考的新问题。

商业决策,从来都是一个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过程。疫情冲击之下,很多企业纷纷宣布“跨界”“转产”,应该说各有各的考量。这其中,一些大企业纯粹是基于社会责任、道德使命“紧急保供”,转产并不为营收,更多还是从品牌形象的角度去考量的;而除此以外,当然也有一些企业跨界转产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赚一笔”。社会需要什么就产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产什么,两者并无高下之分。但时至今日,不论当初为何跨界转产,当下何去何从,都是应该考虑了。

所谓“转产”,本质上是由于阶段性的需求暴增,而导致严重的供不应求,故而客观上给“跨界生产者”入局创造了巨大空间。必须看到的是,正是由于大量企业临时改造、加装生产线,才在最短时间内填补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缺口。但是,随着疫情缓解,加之出口通道未能及时完全打开,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产能冗余”、商品过剩,这绝非好事。毋庸讳言,当消费者重新获得了比较、挑选的从容,那些临时生产的跨界产品,注定是没有太多竞争力的。

跨界不易,退出更难,何去何从,必须尽早决断。正常的商业社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主业,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复产复工、正常化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者是时候以常识、常理和常态的商业逻辑、游戏规则,来自我评估之后再出发了。

新闻推荐

直击农行年度业绩会:新行长称公司“毫无疑问是潜力股”,净息差下行符合预期

记者|张晓琪编辑|3月31日,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举办2019年业绩发布会。过去一年,农行高管层变动较大,原中国进出口银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