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中医科学院院长建议: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澎湃新闻 2020-03-23 17:36 大字

3月23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负责的《学习时报》刊发一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撰写、题为《平战结合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章。

黄璐琦在文章中强调中医西医通过优势互补,在此次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1+1>2的作用。

文章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中医药全程参与,从密切接触人群的防控到轻症、普通型患者及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医药全程发挥了作用。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能较快地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核酸转阴率,有效减少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的发展,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亡率。

文章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医药行业在此次疫情暴发初期即动员全行业参与到疫情防控中,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开展重症患者救治。临床结果表明,危重症患者经中医和西医专家的联合会诊、辨证论治后,中药在改善血氧饱和度、抑制炎症风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项75例重症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显示,中西药并用与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同时,对密切接触者、经过分检的轻症发热患者等采用中成药进行干预,能够控制病情进展,减少重症发生率。一项针对452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随机对照开放性试验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改善症状、提高核酸转阴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西药组,另一项500例的临床队列研究显示,肺部CT影像明显改善,没有轻型转为重型。

文章表示,与西医诊疗方式不同的是,中医治病不需要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复杂程序。中医药在疫情暴发时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在症状学搜集、病机分析、临床诊疗后即可确定中医治疗方案,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在临床救治中,中医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边救治边进行临床数据分析研究,不断优化临床治疗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接管武汉金银潭医院病区的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在救治重症患者的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救治经验积累,总结出临床经验方——化湿败毒颗粒,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其他医院推广应用后,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后方科研攻关组已经完成了该方的药理、毒理、工艺、质量等工作,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

不过,黄璐琦还认为,由于在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机构及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譬如中医药还未被完全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法律框架体系中,中医药在整体应急机制中的参与力较弱;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机构建设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中医传染病医院,中医医院的传染病科建设和传染病医院的中医科建设不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人才队伍严重缺乏,中医药感控、重症治疗人才缺乏,院校教育及继续教育阶段对中医防治传染病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中医防控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基地及实验、数据支撑平台建设不足等。

对此,黄璐琦在文章中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建议,具体为: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完善中西医协作的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加强中医疫病学、传染病学及公共卫生管理课程的教学,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培养。

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攻关,建立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模式,聚焦中医疫病理论创新、临床诊疗方案筛选及优化、中药新药研发及机制研究等领域,在传染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关键点上进行突破。

四是搭建基地平台。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的应急响应中心,使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信息平台及防控网络与国家公共卫生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信息平台能够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真正做到中西医协同应对传染病;支持国家传染病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传染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中医传染病临床救治及科学研究的网络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名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该院的中心任务是中医药科学研究。(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欧美主张原料药制造回归,作为原料药出口大国的中国如何应对?

记者|金淼编辑|许悦全球范围内疫情发酵带来的次生危机还在继续。原料药生产、供应停滞引起了部分国家的制剂的短缺。与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