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陈诗一: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一键重启”

澎湃新闻 2020-03-22 09:42 大字

目前,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国外疫情却越来越严重。

大家都看到,疫情引起世界金融市场震荡,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一些风险。

从宏观经济角度,要靠行业、秩序以及产业链上的好表现来促进经济发展。微观上,要让企业能够尽快恢复生产。只有生产要素顺畅流通起来,经济才能正常发展。然而,当下疫情全球蔓延,人、物资、资本要素流动,以及受全球产业链都受到了影响。

应对疫情,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复工复产,有大量的短期资金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短期政策也要有合理的方向,否则又会加重既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要素配置格局。

新冠疫情对我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医疗卫生行业首当其冲、消费服务业企业产出下降、制造业产出下降,投资和外贸也都受到了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数字经济和物流行业在疫情防控中的担当,这是一些积极影响。疫情暴露了我们的短板,也隐藏着一些发展机遇。

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政策需与要素市场和企业紧密相关,顺势而为,长远规划,既要有短期刺激功效,同时又能够提供中长期助力,这是一键重启的方向。

加大医疗卫生行业投融资力度

本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医疗卫生行业是要补的一个短板。从数据上看,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比较低。

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从2003年4.8%上涨到2018年6.4%,而美国2017年占比则为17.9%。 从人均卫生费用来看,我国2015年为426美元,而美国和英国分别达到9536美元和4356美元。 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政府总支出的7.07%,而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占比分别为24.44%、19.80%、13.47%。

从医疗卫生支出结构看,公共卫生支出占比从2010年的14.3%下降到2018年的13%,自2014年开始一直低于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支出,重治疗轻预防。

疫情期间,互联网金融医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些公司都成立了医疗健康事业部。未来要加大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投入。

建议“十四五”规划要提高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比重,彻底解决医卫资源不足与大中小城市和城乡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医院、医疗设备、医师和医护人员需要增加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传染病防治应急系统需要完善。

总体上,加大对医疗卫生行业投融资力度,这既对短期经济有极大的刺激作用,也是我国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所需要的。

利用普惠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比重很大,吸纳就业人数多。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中小微企业1807万家, 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人员23300.4万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79.4%。根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外贸出口贸易比重中达到50.6%。

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此次新冠疫情更是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根据清华大学疫情期间的一个调研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企业营业收入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更为严重地是,能够以自有资金维持经营三个月以上的中小企业只有10%多一点。

当然,中央、地方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2月初央行出台的金融支持疫情防控30条 ,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信贷合理增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有普惠金融定向降准0.5到1个百分点等都是助力中小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的举措。

我想强调的是,不仅仅重视短期恢复生产,也要借疫情的契机,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怎么做?打造一个重量级的普惠金融体制。如果未来有充分融资支持,中小企业能为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首先,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充分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其次,加大企业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比例,为中小企业获得长期资金提供通道。同时,增加企业债券直接融资,拓宽企业信用债融资渠道。不要总是借贷,我们的资本市场需要提供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因为对企业来讲,这个成本更低。

此外,科技创新企业如何通过VC/PE、资本市场获得足够成长,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最近的新证券法和全面推行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值得期待。创新永远是增长的最大动能。

发展国内供应链金融、国际产业链金融

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处于枢纽的地位,制造中间产品的全球贸易中约有20%来自中国。2018 年,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分别占 16.9%、12.9%、10.9% 和 10.5%,而东南亚越南、老挝等国甚至超过 30%。

应对疫情,金融不仅要考虑助力企业,还要助力产业链的修复和完善。由于企业复工情况不一,产业链的恢复比单个企业的恢复难度更大。这方面供应链金融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供应链金融针对产业链各环节,设计个性化金融产品,为产业链上所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可以使上下游企业获得低成本银行信贷,有助于化解中小微企业信贷难题。

我国供应链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赶上了互联网技术。传统企业和银行积极探寻互联网产业链融资新模式,出现了在线供应链金融新业态,这些新形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我们应对危机的一个方向。

今天的全球产业链更加紧密。中间品贸易的增加引起了包括科研开发、国际物流、产业链金融等在内的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如何服务全球的中间品贸易,其中的产业链金融十分重要。

全球产业链中服务贸易结算和保险目前多在世界上一些自由贸易港如新加坡、东京等地进行,这些地方税收低,金融人才聚集。当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低,逆差大。未来我国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不断打造服务全球产业链的金融功能,同时要大力发展国际化的物流业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这样可以提升我国的服务贸易比重,平衡货物贸易逆差,增强产业链的韧性,提升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度,也是比货物进出口更能促进GDP快速增值的一个新增长点。

全球疫情防控不容乐观,全球产业链面临断链风险,这不可避免会影响我国疫后的产业链恢复。何不借此契机完善国内供应链金融和全球产业链金融功能,国内巨大的内需市场可以满足我们的基本发展和生存,国际疫情一旦好转可以第一时间恢复全球产业链功能。

继续加大数字金融与数字智能基建投资

数字经济最近几年发展很快,数字金融也迅速发展。数字金融也称金融科技,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产业链金融等。

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有迫切需求。疫情期间,数字产业包括第三方支付也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方支付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可以发挥其信息和技术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为同用户距离更近,通过大数据能够更全面获得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从而对企业信用做出更准确评估,为小微企业提供形式更加灵活、门槛更低、成本更低的融资服务。

未来要继续发挥优势,进一步在数字金融、数字支付上面发展和投入。

新基建我们现在讲得很多。以5G技术为例,预计中国总体对5G技术的直接投资达1.2万亿元,投资周期可能超过8年。5G产业链及其赋能产业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将会催生出数十万亿的投资。这种智能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是未来的方向,这些投资不仅是短期所需,而且能够带动产业长期发展。

当然这个需要大量的投入。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截至3月10日,有25个省区市公布了未来的投资规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9.6万亿元。

钱从哪儿来?政府发债、增加财政赤字、土地新政。投资规划对当下经济绝对是利好预期,政府债务水平还有增加空间,适当扩大财政赤字也可以。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土地审批权由国务院下放给省政府,这一土地新政将促进未来大城市释放更多这类资金,来刺激购买。

绿色发展是保底,将资本投向可持续发展项目

过去,我们一直讲绿色发展理念,讲绿色发展是目标。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关系失衡的后果,而疫情防控又会带来大量有害医疗废物和废水等环境污染。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反思是,绿色发展并不是高要求的发展,而是兜底的、保底的思路。就像这次的新冠疫情病毒不期而至,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如此影响是大家都没有预料的,其对国内发展和国际格局带来的深远影响还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所以,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功能,将金融资本投向那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绿色金融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等形式。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快。绿色信贷市场规模现在有8万亿人民币,达到了总信贷规模的9%。

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SARS显然不太一样,经济基础、经济驱动力、未来发展目标都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从中长期角度来考虑,短期之内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偏误。金融政策助力实体经济恢复及发展,要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及现代经济体系和经济治理能力的目标来打造。

此次疫情是一个补短板的最佳时机,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最佳契机,转型升级在平常有难度,转变理念是很难的事儿,但是疫情这样的冲击会更容易让我们去思考,去做一些平常不愿意做的改变。只有着眼当下,放眼长远,我们现在所做的才能对未来发展有最大程度的支持。

(作者陈诗一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本文由澎湃新闻记者王琳杰根据作者在复旦金融公开课第八期讲稿整理,文章经作者审订。)(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健康码 “扫”出数字经济的秘籍

随着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和治疗,除武汉外,未治愈确诊患者已不足500例。就在疫情逐渐转“冷”的同时,另一样东西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