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爆发性增长 生鲜零售能否持续翻红
疫情期间,很多年轻人被迫学会了做饭,锅碗瓢盆甚至烤箱都备齐了,生鲜零售线上订单暴涨。一位网友说,连平常在家门口超市买菜的老妈都学会微信下单了。数据显示,在网上买菜的用户爆发式增长,以前不太做饭的25岁以下年轻用户增长了275%,46—55岁用户数量增长了381%,56岁以上用户增长了397%。
生鲜零售增幅狂飙缺人、无货、物流不畅是现实问题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各地陆续暴发,大部分中国人开始在家自我隔离,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数据显示,在返工大潮到来前,超过6成的国人几乎每天都待在家中,仅有超过3成的人偶尔外出。个推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生鲜类App的平均日活同比增幅为107.17%,其中7天长假和在家办公期间分别达到了108.46%和108.55%。与2019年的春节相比,今年春节,京东到家和叮咚买菜的平均日活增幅分别为247.84%和213.50%,均超行业平均水平。而在新增用户增幅上,多点和叮咚买菜分别达到了298.29%和291.42%。
达达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0%;除夕至大年初六,蔬菜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了510%,水果同比增长超300%,鸡蛋增长770%,乳制品增长370%,水饺、馄饨等速冻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90%。京东方面提供的数据则显示,生鲜销售同比增长215%,京东在全国共卖出了近1.5万吨生鲜产品。
其他生鲜电商平台也交出了不错的答卷,美团买菜北京地区日均订单量是节前的2—3倍,并呈现持续上涨趋势;每日优鲜除夕至初四期间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当时预计春节7天总销量突破4000万件。
一些产业链上的其他从业者也抓住机会杀入生鲜电商行业。蜂拥而入的订单让生鲜电商们先是心中一喜,随之而来就是烦恼。最先暴发的问题是无货。据了解,和往年相比,今年生鲜电商已经做了提前备货。一位从业者表示:“今年几家头部电商平台其实都做好了准备,备货数量甚至都能达到过去的十倍,少的也有四五倍,目的就是保障‘春节不打烊’。”但突然激增的需求量,仍然让生鲜电商措手不及,在除夕、初一前后几天,绝大多数生鲜电商平台都陷入无货窘境。据网友反馈,一些电商平台甚至显示要超过70小时才能发货,而到了发货的时候,订单里的一些青菜、肉类依然显示无货。
第二个问题是配送,消费者能感受到的是快递小哥变少,但感受不到的是分拣员、司机等整个配送链条都人手匮乏。上述从业者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生鲜电商平台在春节期间会预留10%左右的骑手以应付突发事件,“同样是为了‘春节不打烊’,很多生鲜电商平台今年预留的配送人员都超过50%,但是订单的增量远远超出预期”。叮咚买菜在首页贴出了扩招需求,招聘岗位包括送货员、店员、打包员、分拣员、冷库理货员,仅上海地区,扩招规模接近数千人。
需求端差异化升级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是制胜关键
伴随大量用户涌入之后关注度的提升与信心的提振,生鲜电商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但暴增的订单压力以及配送压力如何化解?
因为疫情,需求端瓶颈的突破给不少生鲜电商平台带来转机,品牌知名度获得大幅提升。可以预计当疫情结束之后,线上购买生鲜的观念和习惯将愈发普遍。但是,巨大的流量涌入,也需要各平台有能力承接好并留存好这些流量,转化沉淀为真正的用户才能完成闭环。毕竟至少要经过四五次的购物体验才有可能成为平台的长期用户,想要完成从线下采买到线上手机下单的用户习惯转移也尚需时日。
一位消费者说:“所有品类中,绿叶蔬菜最难买,冷鲜肉其次,每天都像在秒杀。”每天流连辗转于各大生鲜App定点抢菜的城市人还有很多,而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本质,其实就是生鲜电商比拼的关键——供应链。
疫情期间的“预定制”,中转无库存的供应模式成功解决了生鲜平均耗损率高的问题,“定向销售”下,从商家出货到买家签收的时间更短,不但保证了菜品的新鲜度更是极大缩减了商家的运营成本。
解决了成本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备货问题。部分物资高度紧缺的地区,消费者并不在乎生鲜电商品牌是否熟知,因此,只要能获得足够的货,就能在这一轮竞赛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上游供应链的打通,这也是部分玩家在此次疫情中成绩出彩的原因。以叮咚买菜为例,武汉宣布封城后,叮咚买菜动员没有离开上海的员工都留下来,派出100多名采购人员,奔赴各个产地采购新鲜食材。
除了上游的供给,下游的供应与配送也至关重要。在武汉,饿了么就与社区便利店合作,设立生鲜便利自提店,进一步拓展“无人配送”。
可以说经历此次危机后,企业将会更有动力在生鲜供应链上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这也意味着,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将是整个生鲜赛道的制胜关键。据中国食品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余明)3月13日,西咸新区智慧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云签约仪式暨智慧防疫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