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抄袭拼凑总结材料,这病得治
要创新和改善检验、评价工作成效的手段和方式,不唯文字汇报,而是更多实地督导考察,到基层更多去倾听一线群众的声音。同时,提高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挤掉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文字材料的水分,让工作中的“文抄公”无用武之地。
岁末年初,到了写工作总结的时候。“地点改一改,主角换一换”“同样的工作内容,雷同的报告和方案”……《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基层单位或少数公职人员在做起草文件、撰写材料等工作时,仍然存在照搬照抄、抄袭拼凑现象,甚至催生出范文售卖、代写服务的产业链。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的海量内容资源成为不少人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从理论学习,到资料查询等,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便捷通道。但也有人开始“走捷径”,在工作中撰写文字材料时,将网上别人的文章,大段甚至整篇轻松“拿来”,东拼西凑,交差了事。这种抄袭和拼凑材料的做法被诟病许久,一些地方也曾大力整治,如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有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比如,有的抄袭和拼凑已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以单位名义进行的一种集体行为。一些城市照搬其他城市的宣传标语和口号,一些单位抄袭上级文件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单位的实施方案,一些地方甚至照抄照搬其他地方的环保督察整改方案……这类以单位和部门为名义的抄袭,相关人员胆子更大,做法也更加赤裸和粗糙。
这种工作中的抄袭现象成了一种公开的秘密。网上铺天盖地的范文素材和代写服务,反映出现实中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
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表面看,这缘于一些单位和公职人员在工作中存在偷懒、应付心态,想图省事、走捷径。深层根究,这也与一些单位平时汇报总结类的要求过多过泛,工作考核评价仍是“纸上论英雄”有很大关系,甚至有不少人在问:真有必要写这么多的方案、总结、报告吗?大量材料报告上交后如石沉大海,“反正也没人看”的现实也一定程度助长了抄袭风气。
应该说,工作中必要的文字材料,是推动相关工作的重要载体,借助它们,能够及时盘点工作中的成就、发现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实际工作。杜绝工作中文字材料的抄袭拼凑之风,上级部门要从源头上避免拍脑袋下达书面材料任务,在要求下级汇报工作时,也应提倡能说则少写,多脱稿座谈和现场互动,少念稿汇报。要创新和改善检验、评价工作成效的手段和方式,不唯文字汇报,而是更多实地督导考察,到基层更多去倾听一线群众的声音。同时,提高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挤掉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文字材料的水分,让工作中的“文抄公”无用武之地。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很多地方都拿出了诸如限制开会频率、缩短会议时间等治理形式主义的具体举措,探索出不少可供借鉴的办法和经验。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的做法在一些领域和地方依旧积习难改,甚至出现反复和回潮。因而,治理形式主义这根弦还不能松,这股劲还不能懈,而减少大而无当的汇报材料、杜绝工作中的抄袭拼凑之风,不失为一个切入点。
新闻推荐
12月9日,三大股指窄幅盘整,沪指上涨0.1%,软件股集体活跃。后市如何呢?财经评论人士杨德龙对华商报记者分析,市场后期将继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