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对“职业吃货”不要一棍子打死

新安晚报 2019-12-05 10:50 大字

□戴先任

“职业吃货”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吃货”,而是职业吃掉卖家的商品,还威逼卖家退钱。网络上有专门的“吃货”群,管理员收钱在群里教方法、售卖信息等,比如会收取288元到388元不等的“学费”,群里还有专门办假证者,为吃货们伪造鉴定证明。这已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那些涉嫌诈骗的“职业吃货”就像是附身于电商的“吸血蚂蟥”,对网络营商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有商家称,店铺已经被职业“吃货”搞垮了。

“职业吃货”类似于“职业索赔”,但还不能将“职业吃货”与“职业索赔”完全划上等号,对于“职业吃货”也要予以区别对待。如果“职业吃货”购买的商品确实属于假货,这就算是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人做法。“职业吃货”要求商家赔偿,造成商家损失,这种做法还有利于行业净化,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如果“职业吃货”只是利用电商平台管理漏洞,比如平台的退款规则不利于保护商家合法权益,商家所售商品并非假冒伪劣,并无问题,商家完全无辜,那“职业吃货”就已涉嫌欺诈,甚至触犯了法律。此前就有类似案件,多名在校生因利用“闪电退款”诈骗网购平台被判刑。当然,“职业吃货”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既利用平台管理漏洞诈骗商家,又利用商家售假向商家索赔。

正因如此,对于“职业吃货”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不要“一棍子打死”。比如对于有“职业打假”性质的“职业吃货”,要有一定包容性,要保护“知假买假”,让他们当好“啄木鸟”,还要顺藤摸瓜,依法惩治售假的不法商家;对于诈骗商家的“职业吃货”,则要依法惩处,同时期待电商平台能够弥补管理漏洞,减少犯罪土壤。

要知道,“职业吃货”贪婪的嘴脸越难看,暴露出的平台管理漏洞越大。只有弥补管理漏洞,加强对涉嫌诈骗“职业吃货”的打击力度,“职业吃货”才不会成为电商身上的“吸血蚂蟥”。

而不管是“职业吃货”,还是此前被判刑的利用“闪电退款”诈骗的“羊毛党”,成员均以在校学生居多。对此,就需要家庭、学校加强教育,要重视诚信教育与普法教育。

新闻推荐

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第七十六次常务会议 审议《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进一步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加快发展流通促进

本报讯(记者胡旭)12月4日下午,省长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