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冰火两重天” 如何破局?
近年来,我国味精消费市场一直呈现萎缩态势。据欧睿国际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我国的味精消费量已经从114.6万吨下降到89万吨。预计到2023年,中国的味精消费量将下滑到77万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这些年来,随着整个行业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思维早已转变,味精已逐渐被家庭所抛弃。”数据显示,味精的家庭装消费仅占10%,而工业装和餐饮装分别为70%和20%。
A.
单一调味品进入成熟期
各大品牌注重多元发展
目前,我国调味品行业的代表企业主要有海天味业、千禾味业、李锦记、老干妈等。据国信证券分析,传统老牌优势企业依托较强的产品力、渠道掌控力,在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但是,伴随消费升级,产品高端化、健康化、精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兴的规模尚小、发展较快的小品类龙头也开始在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单一调味品部分品类进入成熟期,复合调味品仍处成长通道。单一调味品规模占整个调味品市场的80%以上。
随着酱油、味精等品类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进入成熟期,行业增速趋缓。2016年,单一调味品市场规模3714亿元,占比81.3%,预计到2021年可达5612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速为8.6%。对比来看,受益于消费升级,复合调味品成为未来调味品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方面餐饮连锁化、标准化加大了对定制类复合调味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家庭烹饪追求做法方便快捷、口味丰富美味等也刺激了复合调味品的消费。2016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854亿元,占比18.7%,预计到2021年将达1658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14.2%,领先单一调味品逾5%,成为调味品行业增长主要动力,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至22.8%。
有专业人士分析指出,由于调味品单一行业的增速已开始放缓,对产品进行持续创新、拓展业务布局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各大调味品厂商也开始通过并购、参股、销售渠道共享或自主研发等模式向主业相关产业延伸,以更快响应消费者分层化、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以海天味业为例,从产品布局来看,海天味业的调味品生意已覆盖酱油、蚝油、调味酱、醋、鸡精、味精、料酒等,其中酱油、调味酱和蚝油是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产品。上半年,上述三大核心产品业务均保持了稳定发展,其中酱油收入增长13.61%,蚝油、酱油产品收入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
据此,朱丹蓬认为,调味品行业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在整体消费升级的推动下,行业正向高端化、健康化、便捷化、小众化、特产化、复合化方向发展,产品结构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同时,复合调味品及时更新和强化核心技术,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前景将更加广阔。
B.
多场景佐餐市场
复合调味品未来可期
大众餐饮迅速发展,对于调味品的需求不断释放,与此同时,外卖也逐渐打开调味品销售空间,而且伴随着大众消费能力升级,人们对于饮食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味道,更是促进了调味品的发展,其市场需求空间不可小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调味品企业市场规模已达3322.1亿元,2020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大关。调味品是平价刚需,受经济波动影响比较小,持续性强,且毛利较高,前景可期。但目前仍为寡头竞争市场,除了海天味业、加加食品等几个行业巨头外,剩下的企业主要都以区域性为主。巨头们凭借技术在区域内形成规模先发优势,且多以投资并购形式扩展主营业务外的新业务。很多地方性或者规模较小的调味品企业受挤压,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
随着消费升级的深入,对于调味品的市场需求愈发细分化,方便、健康、高颜值、多场景消费等已成为新生代消费者对调味品的新需求。但调味品巨头们对此反应迟缓,多选择在既有业务上进行调整,因此也留给了新品牌破局的机会。选择抓住新场景下消费者调味品需求,且同时拥有渠道竞争力、产品、模式创新力和品牌力的新调味品企业,将有机会破局。
同时,电商渠道一直蒸蒸日上,然而对于调味品行业却始终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数据表明,电商渠道的调味品销量仅占调味品总销量的2.9%,可以说调味品行业一直徘徊于电商边缘。
朱丹蓬表示“大部分调味品企业对于渠道的掌控偏弱,缺乏对终端用户的直接接触,通过大数据打通用户闭环,可以极大地提高调味品企业的竞争力。”
据中国食品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电中国银保监会日前表示,将研究制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考核评价体系,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工作进行综合全面评价,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