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定期报告还值得信吗
■名家视线
■财经人士 曹中铭
2019年堪称上市公司的“爆雷年”。2018年报披露期间,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因并购重组的高溢价而产生了商誉爆雷,也导致多家上市公司2018年度业绩出现巨亏。另外,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或董事长也纷纷上演“监狱风云”,截至目前,已有高达15位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或董事长被刑拘,背后的原因则五花八门。无论是高商誉爆雷还是因实控人或董事长被刑拘爆雷,都引发了股价的大幅下跌。
实际上,今年上市公司中的白马股爆雷同样引人关注。这类上市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定期报告披露的帐面上存有巨额的货币资金,但却无法还债,即使是数千万元的债务亦是如此。自今年1月份康得新爆出帐上有150资金,却无法兑付15亿元的债券闹剧后,金洲慈航、科迪乳业、奥马电器、辅仁药业、ST盐湖等上市公司都上演类似的故事。如今,这类上市公司中将增加一名新成员,即东旭光电。
上清所的一纸公告,让东旭光电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得以公开。公告称:11月18日是“16东旭光电MTN001A”、“16 东 旭 光 电MTN001B”的投资人回售行权执行日及付息日。截至今日日终,我公司仍未收到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付的付息兑付资金,暂无法代理发行人进行本期债券的付息兑付工作。根据资料,本次应兑付的资金规模为20亿元。
20亿元无论是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不是小数目,但东旭光电披露的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其帐上的货币资金高达183亿元。183亿元的货币资金,无法兑付20亿元规模的债券,这显然是说不通的。那么,背后的真相又到底是什么呢?个人以为,要么其时上市公司帐上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资金,要么是上市公司涉嫌财务造假。
实际上,像康得新无法兑付债券的背后,证监会已查明其实施了财务造假。上述众多上市公司都出现了帐上有巨额资金,却无法支付或兑付小规模的债券、货款的情形,其定期报告披露是否做到了真实、准确、完整等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定期报告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最重要的窗口,也是许多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定期报告的真实、准确、及时与完整,无论是对于市场还是投资者而言,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多家上市公司暴露出的帐上资金“名不副实”的现象,在引发市场质疑的同时,也会让投资者产生疑问: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还值得相信吗?
多家上市公司在货币资金上爆雷,显然并不能看作是个案,也不能看作是偶然事件。由于涉及的上市公司众多,这一现象无疑应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上市公司信披监管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虽然多年以来监管部门在强化监管,但仍然问题较多,也凸显出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规范运作等方面的短板。个人以来,提升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可信度,可从多个方面着手。
针对像东旭光电这样的上市公司,沪深交易所发出问询函固然是必要的,但只要上市公司的问题曝光,那么作为监管部门至少要开展对上市公司的现场检查工作。如果多家公司出现类似现象,就有必要在市场上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事实上,此前证监会多次开展的专项检查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对于东旭光电等上市公司,实地检查,或能发现某些猫腻。
对于现场检查查出问题的上市公司,一方面,证监会或交易所应对上市公司的相关高管或责任人进行处罚。比如对于问题严重的上市公司,可认定其相关高管为不当人选。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进行立案调查。相对而言,立案调查说明上市公司违规的性质更严重,也更能发现与调查出上市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另外,如果调查认定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情节严重的,监管部门有必要启动强制退市程序。目前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往往都是一“罚”了之,但顶格罚款也不过60万元,并没有丝毫的威慑力。而根据现行的退市制度,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的上市公司,应强制退市。关于这一点,监管部门在执行时有必要进一步强化。
新闻推荐
消费金融巨头捷信取消香港IPO 计划,称目前公司资本充足不需要上市
记者|苗艺伟11月21日,消费金融巨头捷信集团宣布称,由于市场情况所致,集团决定不再推进HomeCreditNV(简称“HCNV”)在香港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