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镇”拔“钉子”
新华社记者 刘元旭 王宁 黄江林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在天津西青区王稳庄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刘付春,第一次看到小镇如此热闹。
家门口的稻香公园里,稻浪起伏,游客如织。田地做画布,彩稻当画笔,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鱼米之乡美景图。
这样的景色,刘付春两年前还不敢想象。作为以制钉产业闻名全国的“钉子镇”,在天津“散乱污”治理攻坚战中,这里下大力气拔掉了四处散落的污染“钉子”。
动真碰硬“拔钉子”
王稳庄镇地处天津四区交界,交通便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钉产业在这里兴起,鼎盛时大小企业上千家,产值超过5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个别品种达到80%。
“制钉产业虽然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落后的生产方式,也扎了绿色发展的脚。”王稳庄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刘善嵩说。
提起过去“钉子围村”,东兰坨村村民袁立娜记忆犹新:“村子常年灰蒙蒙一片,刺鼻气味四处飘散,红色污水填满河沟!”
污染明摆着,但眼前利益,谁也不愿主动舍弃。
一位过去从事制钉生产的村民向记者透露,几十台制钉机年收入可达上百万元,带动一批村民就业。在又爱又恨的纠结中,散乱污的“钉子”越钉越深。
没有了绿水青山,有再多金山银山,也等于零。算清了长远账,天津2017年开始下大力气整治“散乱污”。
“王稳庄镇这颗‘钉子’已经病入骨髓,必须坚决拔。”时任王稳庄镇党委书记张万宇说。
这是一场硬仗。扎根多年的制钉业,迎来“刮骨”之痛。
“拔‘钉子’,阻力很大。”王稳庄镇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门万松说,“散乱污”企业散布在全镇15个村,绝大多数是家庭作坊,有的企业主玩起了“躲猫猫”。
该整治的,坚决不留死角。全镇党员干部包村分片,24小时不间断巡查。门万松几乎一个月没回家,数个夜里偷着复工的企业在凌晨三四点被抓了现行。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企业主转过弯来,全镇356家“散乱污”企业按期整顿完毕。
转型迈向“高精尖”
治理“散乱污”,不是把小企业一棍子全部打死。王稳庄因企施策,关停取缔、搬迁改造、原地提升多管齐下。
李立仁的企业属于搬迁改造类,搬入工业园区后,主营业务由低端“拔丝”转向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说实话,刚开始虽然自知理亏,但大家一下都难以接受。”李立仁说,“现在回头看,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创新、绿色发展路子。”
天津信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另一家“搬迁改造”企业,现已成为当地五金制品标杆企业。
“我们2018年4月搬到开发区后,引进了高精度、高强度紧固件生产线,新增金属紧固件光学实验检测中心,安装了烟气回收利用设备,不仅解决了污染,而且产品更加过硬。”该公司质检部经理颜舟说,“我们的特种钢钉、紧固螺栓等产品已进军欧美市场。复产一年多来,实现了产量和利润翻番。”
为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西青区出台补贴政策,王稳庄镇帮助企业申请补贴4.5亿元,并在工业园中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用于安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而在腾出的土地上,绿色产业开始孕育。目前,该镇正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建设具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模块开发、性能验证等为一体的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目前已开放天津首条网联车测试道路。
王稳庄镇镇长杨宝辉介绍,下一步镇里将继续引进相关产业,串联起智能网联车制造、测试、应用链条,打造智能网联小镇。
端牢生态“饭碗”
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天津将主会场设在王稳庄镇,2万亩小站稻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丰收图景。
“十一”长假,这里正在举办的“大美稻香”生态文化旅游节,吸引了15万人次的游客。
已经搬进示范镇住宅小区的刘付春,每天喜欢看看外面金灿灿的稻田,记忆里的鱼米之乡美景又回来了,心情十分舒畅。
目前,这个镇有一半以上被划入“津沽绿谷”。这片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绿色生态屏障区,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心城区面积的2倍。
“抓住机遇,镇党委决定集中提升改造2万亩高标准水稻田,引入国内农业龙头企业中化集团大规模发展小站稻种植。”杨宝辉表示。
中化团队自2018年5月入驻,仅依靠10多人便实现了上万亩稻田的管理。“无人机、无人插秧机、智能灌溉系统、卫星遥感技术齐上阵,实现全流程机械化和数字化管理。”中化现代农业MAP天津示范农场农艺师任松林向记者解开了其中奥秘。
不仅是种植,王稳庄镇还引进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质量米厂,打造从种子到稻米消费的完整产业链。
杨宝辉介绍,下一步将以现代农业元素和湿地资源精心打造北方水稻风景区,打造以旅游、购物、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探索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发展新模式。
一阵风吹过,阵阵稻香扑面而来。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钉子镇”换上绿装,一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华社天津10月10日电)
新闻推荐
“知识付费”是用户付费购买知识服务,通过碎片化的学习,降低获取知识的时间成本,从而快速获得一门知识或技巧的学习方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