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一个个焦虑的家庭 能做的只是品尝生活的小欢喜

澎湃新闻 2019-09-10 15:25 大字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以三组家庭出发,讨论了父母与子女在面对高考时的喜怒哀乐。其中海清扮演的母亲童文洁与陶虹扮演的母亲宋倩在影片一开始就强调了高考对于孩子与家庭的重要性。宋倩对于清北的重视,童文洁对于方一凡能否考上一本的焦虑,都成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冲突的导火索。有趣的是,方一凡和乔英子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抗”了母亲们的意愿,并且在最后与父母达成和解。而方一凡与乔英子的反抗方式看似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根源:追寻兴趣,而不是追寻学校。追寻知识与兴趣和一味看重学校的冲突点在哪里?《小欢喜》中讨论的教育问题缺少了什么?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追寻知识还是看重学校?

在电视剧中,乔英子一心想要学习天文学,并且选中了心仪的,有着顶尖天文专业的南京大学。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母亲宋倩的强烈反对,宋倩认为除了清华北大之外,英子不应该选择其他学校。宋倩更是表示,自己和英子一直有着相同的目标,去清华北大学天文学。然而这其中的微妙差异是,宋倩更关心的清华北大,而英子真正关心的则是天文学。宋倩的要强性格导致了她不能够接受女儿选择除清北外的其他学校。

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童文洁在第一集中的表述找到相似的心态。童文洁表示她的心愿是方一凡进入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结婚,生子。值得注意的是,童文洁并没有关心儿子方一凡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专业,或者儿子的兴趣;而她所指的好大学更像是为了后面好工作而服务的存在,这样的好大学是一种不明确的泛指,或许我们可以问上一句,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是否更适合找工作,有着更大名气的大学就是童文洁心中的好大学?

剧中自杀的学霸丁一的原因是父母强迫他去学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金融专业,导致自己放弃了喜欢的地质专业。丁一父母的期望很直接,金融行业更加热门,更加方便毕业生找工作。丁一的父母认为大学并非是孩子获得感兴趣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作用是更实际的,工具性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在社会分工明确的今天,这样的期望有着它的合理性。对于许多本科毕业后不再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大学是学习的终点,也是成年人过渡到社会的阶段。在大学期间学习一门热门专业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这也是许多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愿景。

但是对于一路不断遇见考试与竞争的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为数不多可以摆脱“硬性规定”自由选择自己读什么书,听什么课,获取什么知识的时间。学生不需要再局限于课程表,可以找寻自己的兴趣,并且花上四年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看它将自己引领到什么方向上去。对于试图将兴趣和工作结合的学生而言,大学提供了知识和一份文凭,文凭或许与工作挂钩,但是知识也有着其自身的重要性。或许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可以试着回答一下这道选择题:如果大学生在大学学习四年,获得了他/她想要的知识,但是却没有拿到那份文凭,这样度过大学是不是值得的?或者这样的问题过于绝对,却能让人们为大学教育的功利性与知识性作出优先排序。

知识教育还是德性教育?

在电视剧中,宋倩作为金牌补习老师有着良好的口碑,在方一凡、季杨杨遇上学习问题时也乐于向宋倩求助。剧中的学生和家长也乐于向专业补习机构求助,以获得学习上的帮助,其成效直观地被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在方一凡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童文洁将他送去补习班,目的也非常明确: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成绩,在高考中拿到一个好分数。这样的要求是直接的,其指向非常明确,短期的成绩提高,在模拟考里提高排名,高考考出高分,考入好大学。这也是部分家长眼中的学习的终点。

或许高中学习的终点的确是高考,但是我们可以质疑的是这样的考试学习是不是教育的终点。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分数和知识,更是道德、品行、是对于“我希望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学生进入大学,踏入社会之后,这样的教育并没有结束,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他/她都要不断地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以纠正自己的行为,尝试成为正直的人。

如果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应该看到更多强调德性与素质上的教育。然而,这样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上是充满着困难的。首先,由于家长缺少专业的培训,在部分家长发现亲身做孩子的品德教育收效甚微后,他们或选择放弃,或试图找寻他人来提供这方面教育的缺失。然而,由于市面上的教育机构往往更专注于考试培训这一容易看到成果的方向进行辅导,这样的知识传授是道德中立的,避开了承担“素质教育”失败的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去为孩子寻找道德上的导师成为了难题。第二,在不同的家长心中对于“美好生活”与“正直的人”的定义可能有着巨大的分歧,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导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挑战。对此,我的朋友郭悠乐指出,在古希腊以及中世纪时期,人们或是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师,将他们视作权威。由此,家长可以让孩子遵循榜样的行为去思考、生活。但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对这样的“道德权威”产生了怀疑,在一部分人看来,社会上并没有值得完全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存在。因此,对于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也是这种看法的一种延续。父母的责任也变成了让孩子吃饱穿暖,而不是进一步提供给孩子精神上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当人们阅读到学术界的抄袭造假、商界的冷酷剥削,并为此感到震惊时,或许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道德教育。而让孩子一味学习“工具性”学科,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看教育,更是会扼杀他们接受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在观众看来,《小欢喜》的确反映了许多中国家庭在学习、教育、亲子关系之间的问题和矛盾。编剧在抓住高考这一核心后也尽可能多地涵盖到了中年男女、职场压力、孩子独立等等一系列的社会现象。但是在这些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背后,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个焦虑的童文洁和宋倩,希望孩子能过上良好的生活,但回头看她们自己时,她们又承认她们的工作并不能带给自己快乐或幸福。在这样的矛盾中,每一对家庭能做的,也只能是去忘记烦恼,去品尝生活中的小欢喜。

新闻推荐

只有9%的数字转型企业成功了,他们做对了什么?

记者|蒋悦编辑|数字转型,是近年来企业战略部署中的一个高频词汇,然而,只有9%开展数字转型工作的企业在此方面成效显著。这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