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的研发 药企的希望
近年来,随着中国药企研发实力提升和政府对仿制药监管加强,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开展、临床试验数据自查及核查工作推进等,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在持续增加。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的政策环境在倒逼企业转型,企业只有“烧钱”加大研发投入,才是药企今后发展的希望,否则就可能被淘汰。
国金证券研究所医药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研报指出,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国内医药公司创新转型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以来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增速不断提升,2015-2018年同比增速分别为23%、24%、28%、43%。尽管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制药工业为例,2018年我国制药工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仅为5%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同期美国制药工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接近19%,提升空间至少一倍以上。2018年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规模达到661亿元。
“中国4700家药企,有研发能力的不超过300家,真正有研发投入并产出的企业不足100家,大规模投入研发的可能不足50家,绝大部分企业就很少投入研发。”北京鼎臣医药资讯管理中心创始人史立臣指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其实不能算作研发,而应该看成是“准入”、“门槛”。两年多来,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很大一部分是投入到了一致性评价之中,如果去除这部分的投入,真正投入创新研发的费用其实很少。毕竟中国研发也是近几年才刚起步,像恒瑞医药这样从很多年前就开始重研发、有能力做研发的企业非常少。从整体而言,大型国企在研发层面其实并没有发挥引领作用,不愿意投入研发。比如国外很多专利过期的创新药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太多仿制,很多药品在中国无法进行国谈,因为有能力仿制创新药/医疗器械的企业太少,很多企业甚至连了解全球药品研发动向的专业人才都没有,无法了解全球创新药动态。
不过在生物药研发领域,中国的人才资源、项目资源都比较丰富,在全球还处于稍微领先的地位。虽然目前好消息并不多,但在研药物非常多。
“在政策方向上,政府已经逐渐摸到了门道,把辅助用药踢了出去,让很多企业不得不调整研发方向,同时也引导医生和患者使用治疗性药物而非辅助性药物。”史立臣认为,此举对企业研发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总体上仍然缺位。国家除了从政策层面、审批环节,还应该在目录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引导。以海外创新药为例,中国急需哪些在海外上市、专利即将或已经过期的药物,专利过期时间等信息,将其做成目录定期发布,并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可以有效引导企业投入研发。
从各企业发布的年报、半年报可以看到,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产品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耗费10年以上,这期间任何决策的偏差、技术上的失误都将影响创新成果。不少在研项目“胎死腹中”,如2018年制药巨头辉瑞宣布终止8项研发项目,其中包括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潜在疗法,有多达300个工作岗位的员工受此影响而被解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药审评和监管的政策与措施不断出台,以及国家对于新药开发中各阶段的审评标准也不断提高。企业如何跟随政策、行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公司发展部署,并且持续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加强内部核心研究人员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复星医药总裁兼CEO吴以芳认为,在未来5-10年里,中国药企会呈现新的产业研究格局,医药产业整合度会提高,中国药企会进入到世界第一阵营,中国将会崛起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源泉。
相关报道详见D01-D03版
新闻推荐
科创板的确是沃土,但有了这块沃土能长出什么苗,取决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通号董事长周志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