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乡情 一对绣花枕头

陕西农村报 2019-08-23 08:28 大字

柯贤会

一对绣花枕头,里面装满了动人的故事。

这对绣花枕头是刘娟用了一年时间,一针一线绣制的。它带着一个女孩子的浓情蜜意,带着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随同刘娟一起嫁到张红家。

枕头上绣了两幅画。一幅绣着石榴树,树上盛开着鲜艳的石榴花,一只凤凰展翅高飞。另一幅绣着葡萄树,树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葡萄,一只小猫正瞄着那熟透的果实。枕头两头分别用黄丝线绣着“相爱永远”“幸福平安”字样和“刘娟”“张红”两个人的名字。这两幅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生动再现了农村生活场景,体现了绣花人独到的创意设计、高超的刺绣手艺和借物传情的良苦用心。看到这对绣花枕头,人们不禁会想起“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古话。

这对绣花枕头见证了张红和刘娟的爱情,也陪伴着夫妻二人艰苦创业。张红和刘娟住在巴山深处的农村,看到许多乡亲遭受贫困折磨,他们就下定决心要大干一番,在自己脱贫的同时带动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经过考察学习,他们发现村里的山、水、土地、气候条件等资源就是发家致富的本钱。后来,他们从河南引进了红薯、紫薯种植,成立了农民种植合作社,动员农民用土地入股分红,在园区劳动挣钱。他们还通过建立秦巴粉条加工厂和巴山黑猪养殖场,把红薯、紫薯加工成粉条,薯渣、薯蔓、薯叶用来喂猪,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种植一条龙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增收。村民激动地说:“红薯是我们家的‘金疙瘩’,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创业的过程中,张红和刘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遇到土地流转、工人管理、厂房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但是再苦再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每晚休息时,他们只要看到这对绣花枕头,便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第二天醒来,他们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张红和刘娟的儿子张亮小时候特别喜欢这对绣花枕头,经常抱着枕头玩耍,不停地用手指在枕头上的石榴花、葡萄树上比画描摹。邻居都说这孩子有画画天赋,长大了可以考美术学院。上学后,张亮聪明好学,不但画画好,而且学习也很好,高考时被北京一所建筑科技大学设计专业录取。大家都说那对绣花枕头是张亮的启蒙老师,帮助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将来一定会成为设计师。

张亮考上大学后,张红和刘娟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合作社上,又购置了一套粉条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新建了一个现代化乌鸡养殖场,壮大养殖产业,与村民签订红薯、紫薯种植收购协议,扩大种植面积,把全镇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真正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今,家乡小镇已经是陕南小有名气的“红薯小镇”。

今年陕南的夏天与往年有所不同,三天两头下雨,连绵阴雨导致红薯苗死了一大半,张红和刘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停地在工厂、田地和农技部门之间奔波。一天下午,他们又去地里查看红薯苗,不一会儿,乌云密布,倾盆大雨狂泻而下,在返回途中,山体坍塌,瞬间将张红和刘娟吞没……

已经在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的张亮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回家中,在村民的帮助下,张亮安葬好父母后,便倒在绣花枕头上恍恍惚惚地睡着了。睡梦中,张亮看见粉条加工厂的院子里挤满了人,爸爸妈妈在院子中央支着一张桌子,正在为贫困户分红,领到钱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二天,张亮给北京的公司打电话,辞去了工作,留在了家乡……

新闻推荐

央行提出金融科技发展三年规划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22日宣布,已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并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