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赶超 勇闯新路
后发赶超 勇闯新路
贵州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金钥匙”
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3位、“中国天眼”落户、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大数据风生水起,贵州的巨变就发生在这70年间。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节点,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正绘就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
守好护好绿水青山
蓝天白云下,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儿翩跹起舞,游客泛舟湖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美景映入眼帘。
曾几何时,这里人进湖退,生态恶化;现如今,生态和发展双赢,成为贵州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地处长江、珠江上游,作为“两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好生态,贵州义不容辞;贵州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生态脆弱,保护好生态,任务艰巨。
如何守好、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思路日渐清晰:“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守着绿色青山苦熬’的穷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大生态上升为全省战略部署,与大扶贫、大数据并列为全省三大战略行动;连续10年举办生态文明论坛。
既在“守”上下功夫,更在“治”和“管”上做文章。贵州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印发《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向污染源“宣战”。此外,贵州取消对部分贫困县的GDP考核,增加生态考核指标权重;率先在全国开展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损害终身追责等改革试点。
201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7%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效益
走进桐梓县官仓镇,阵阵水果香扑鼻而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园”,红彤彤的桃子、晶莹剔透的李子层层叠叠压弯了枝丫。
“过去种玉米吃饱饭都难,现在种水果能增收致富。”村民李富强感慨。贵州境内山地、丘陵遍布,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长期困扰着贵州的经济发展。
怎么办?新发展理念成为贵州冲破传统局限的金钥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产业效益。
如何实现?贵州选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蔬、中药材、茶叶等山地高效农业,原本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气候环境,构成了贵州旅游加快发展的优势。“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风行全国、走向世界。2018年,游客接待量接近10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贵州经济增速已连续34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高增速的背后,是摆脱高污染、高耗能推动,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中推动节能减排。
深挖“数据富矿”
“大数据让贵州第一次站在了与发达地区同一起跑线上。”5年前,贵州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凭借区位、地理、成本优势,让大数据落地生根。
“大数据是贵州守好两条底线,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贵州省委主要领导说。
5年来,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意见,率先建设首个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率先举办数博会并升格为国家级国际博览会,率先建成首个省级政府数据聚集共享开放平台“云上贵州”,率先成立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产业让贵州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贵州不断强化对现有大数据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大数据企业的招商力度,强化与大数据融合的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强化对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服务民生、社会治理的融合,大数据相关企业从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长至9500多家,吸引了苹果、微软等世界知名企业,阿里巴巴、华为等全国大数据、互联网领军企业扎根贵州;同时,货车帮、白山云、朗玛信息等一大批本土企业也快速成长。
大数据正成为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贵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贵州在过去两年先后开展了“‘千企改造’工程·大数据专项行动”和“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超过40%,新经济占比达19%,大数据已经成为贵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据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齐中熙安娜·炎炎夏日,人在家中坐,货从八方来。我们可以品尝到新疆的葡萄,海南的荔枝,甚至欧洲的啤酒,南太平洋的海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