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调整是变相降息吗?
8月16日晚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
8月17日上午央行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按照此次调整后规则就是:
LPR= 平均数(18家报价银行MLF+自由加点)
随后的贷款定价为:
贷款利率=LPR*(1+浮动倍数)
从这两个公式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要调整LPR的报价机制。
根本原因是目前贷款利率(LOAN)和市场利率(MLF)的“双轨制”问题。
虽然近年来市场利率(MLF等)已经出现明显下行,但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
因此货币政策的宽松无法顺畅的传导到实体经济,无法有效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下降。
因为原来的贷款定价公式:
贷款利率=法定基准利率*(1+浮动倍数)
也就是宽货币无法传导到宽信用。
(所有制图点击看大图)
但是调整LPR的报价机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LPR= 平均数(18家报价银行MLF+自由价点)
这个公式里面的自由加点由报价银行市场化给出。
监管部门还专门提到要避免银行间形成价格垄断。
以前很多银行报价LPR会以法定基准利率*0.9为下限。
那么现在如何保障银行对于LPR的报价加点是市场化合理化的呢?
那就涉及到银行内部的FTP的问题。
FTP(Funds Transfer Pricing)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部门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业务经营单位每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转移给资金中心;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向资金管理部门购买。
对于资产业务,FTP价格代表其资金成本,需要支付FTP利息;对于负债业务,FTP代表其资金收益,可以从中获取FTP利息收入。
因此银行的报价问题根源在于FTP定价问题。
那么公式就变成了:
贷款利率=LPR*(1+浮动倍数)=f(FTP)
也就是贷款利率是FTP的函数。
而:
FTP=FTP基准+风险补偿
FTP基准取决于银行的负债成本,负债成本又包括一般负债(普通存款)和同业负债。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SLF、MLF等)等投放基础货币,通过OMO、MLF政策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SHIBOR、DR、R、DIBO、IBO)。进而可以影响同业负债。
但是一般负债和同业负债完全不同,互相之间无法替代,并且现在监管约束同业负债不得超过1/3。同时同业负债端利率的下降,有可能只会增加银行的利润,却导致不了一般负债利率的下行。
因此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未必能导致FTP基准的下行。
再来看风险补偿,利息本质就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收益。如果全市场信用风险暴露加剧,全社会信用紧缩。那么提高风险价格是市场规律。因此风险补偿可能要逆市上扬。
所以FTP很难想象会下行,那么银行在LPR报价的时候怎么办?
银行要通过权衡行内外各种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政策因素、经营因素等,才能给出报价。
所以我们看到了贷款利率的本质问题,还是风险问题。
降低经济环境中的摩擦成本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或许才是关键。
央行很不容易,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或许并不好走。
未来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只保留市场报价的存贷款基础利率(LPR)作为统一的贷款利率基准,实现“两轨合一轨”,这是个方向。
但现在有很多问题:
1、传导机制上很多时候宽货币由于严合规流不到宽信用上,这是近几年的通病,打通传导绝对不是央行一家机构的事情。
2、基准利率曲线构建仍未完善。除了打通传导机制,完善利率锚,构建锚定曲线同样重要。
当前短端利率锚比较完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构成了利率走廊的上下限,拆借回购利率和质押回购利率构成了市场公认的锚定点。
但是长端的走廊机制和锚定机制还没形成共识,长期资金定价缺乏有效参考,这和实体经济融资期限普遍偏长的现实不匹配,还可能延长利率传导渠道,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
长期的做法是,要把稳定的货币发行定锚和LPR打通,并且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以及放松货币向信用的传导,这样才可能像发达国家(如美国)一样,在利率债、货币市场利率、存贷款利率间形成一个利差走廊的关系。
估计未来会围绕长期国债收益率建立常备流动性投放机制,来确定长端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完善长端利率走廊。
(作者陈浩供职于某券商总部固定收益部门,王笑供职于某银行总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文责自负,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
新闻推荐
与全球贸易纷争进一步复杂化和长期化相比,今年超出市场预期更为重要的一个变化,恐怕就是全球货币政策重返宽松,尤其是7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