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产销对接,好产品有大市场 ■ 何珂

安徽日报 2019-08-15 07:12 大字

眼下,虽已立秋,但天气依然很热。如何能买到成熟度高、口感好的水果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个别地区出现猕猴桃提前近两个月“早采早摘”现象,引发关注。

水果成熟度可分为成熟和完熟,成熟也叫“可采成熟期”。水果采摘后大多要经过运销、贮藏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通常都在“可采成熟期”内进行采收。一般来说,这已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消费需求,并不会太影响水果口感质量。而引发关注的“早采早摘”,是超前于可采期的采收。合理的采收期是品质的重要保障,过早采收的水果,即使经过催熟,口感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为何水果行业会出现早采早摘的现象呢?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产销脱节,究其根源还是小生产、大市场的生产方式导致的。一些水果种植户、经销商为了抢市口,往往提前采摘和销售,这样一来,水果品质打了折扣。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者有意愿也有能力追求高品质商品。水果产业也应在保数量基础上,追求生产端的高品质和流通端的高效率,推进水果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发力新品种培育,注重品种和熟期配套,在生产方式上做文章。不少水果刚上市时的价格是大量上市期的好几倍,因此,不妨多研发一些早熟品种,满足消费者尝鲜需求,避免熟期单一,果实大量集中上市,导致盲目价格竞争。况且,目前不少水果存在品种同质化问题,只有开发出更多品种才能满足消费者对水果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发力全产业链条,在流通方式上做文章。“早采早摘”的背后,与商品化预处理和采后保鲜贮藏不过关息息相关。因此,既要推动本地化消费,发展采摘、农旅结合,也要通过产地直供、电商途径等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包装保鲜技术,完善冷链物流体系,让熟果能够第一时间送达消费者手中。

规避“早采早摘”的现象,让消费者品尝到成熟度高、口感好的水果,行业需建立并执行统一的采收标准,建立贯穿全产业链的品控体系,实现产销一体化,才能有更多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好产品的市场也就越做越大。

新闻推荐

我国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五大视角解读当前经济形势

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潘旭摄)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7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尽管部分指标增速出现短期波动,不过制造业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