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一位留学生的“爬藤”之路

济南日报 2019-08-08 15:51 大字

□本报记者赵一帆

我叫刘学升,从小长相一般的我一直默默无闻。15岁那年,英语不错的我,在父母的引导下报考了一所高中的国际部,开始了让人向往的“爬藤”之路。“常春藤盟校”都是世界顶尖高校,据该联盟公布的数据,中国留学生成功“爬藤”的录取率为4.59%至10.3%。幸运的是,我成功“爬藤”进入了自己理想的高校。明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我,看到很多学弟学妹在出国留学还是留在国内参加高考的选择上费尽脑筋,所以想通过我的“爬藤”经历能帮他们了解其中一二。数理化全英文授课三年国际班并不轻松

“思维灵活、性格外向、有主见、有自学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有探索精神和喜欢挑战自我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国外名校的青睐。”这是高中国际班开学,班主任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也奠定了未来三年我的学习思路。

曾经有普通班同学对我说:“你这是走了一条捷径啊,高中三年相比我们要轻松很多,也不需要走高考这座独木桥,国外学校还不是语言成绩过了就能上嘛。”

其实不止我的同学,就连我的妈妈也这么想。

她一直觉得国际班学的东西比较浅,是对于出国有针对性的内容,但如真像他们所说那样就好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高中期间,我感觉自己的压力有时比高考还大,准备托福考试或者期末考试时,比如国内的基础课程是中文教学,而国际课程体系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全英文授课,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压力真的很大,因为毕竟不是母语,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除了学习内容与普通班不同之外,在国际班学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习模式变了。

正如高中第一课时班主任所强调的“能力”,在这里的学习生活中,书本中的知识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老师们教授的更多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儿,老师不会对学生的选择或者安排进行过多干涉,而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提升认知,了解学术研究领域、社会活动与职业素养模型,让我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从而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

高三开始递交申请书先过笔试和语言关再过面试关

国际班学生在高一、高二的课程十分紧张,除了要通过国内学业水平考试外,还需要学习国外高中的核心课程,到了高三就要开始向心仪大学递交申请书。和普通高中生越到高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形不同,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高三的最后一学期是国际生们最轻松的时候,但在这之前,心会一直悬着。

如果有心出国,笔试与语言的成绩基本不会成为“拦路虎”,很多同学都是倒在了面试这一环节。

面试前,有位学姐用经验告诉我:“这是个很有学问的事,你必须要把这十几年来的生命浓缩成几句话,能在几秒钟内引起招生官的注意,让他对你产生深厚的兴趣。”

我仍清晰地记得自己面试时,我用不足一千个单词讲述了两件事。一是我为所感兴趣的小众电影作出应援,以及我在学校心理咨询社团做心理问题倾听者,而我也将这两个素材通过我的认识建立了关联性。

除此之外,我对于面试还有一个很深的认识:招生官们读过无数学生的文书,辨识得出内容真假,因此一定要“真实”。

上课讨论下课大量阅读国外学习没想象中容易

在出国之前,我对留学生活充满了想象。

有着不低的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丰富的课外活动经历,全A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还有拼尽全力写出来的申请书,或许,我也能在国外大学里成为一名优等生。然而,留学并不是我所想的这么容易。

出国后的第一堂课,当老师提出一个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时,出于习惯,我只是安静地坐着,听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各抒己见,并未意识到自己也要参与其中。同学们或分享自己精彩的看法,或分享自己生活中相关的经历,但都有独特的见解。见到我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老师便和我说:“我们能听一听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吗?”在老师和同学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中,我支支吾吾地蹦出了几个单词,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

出于羞愧,第二节课从老师提出问题开始,我就主动举起手,可能是之前的原因,老师一下子就被我吸引,并让我发言。这一次我抓住机会,句句在点。当然,我也得到了老师极大的好评。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说,我这一学期的进步让她非常惊讶,并且认为我一定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她为我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果说课上交流是对于知识的揉碎和再造,那么课下阅读则是打牢基础的关键。我的第一节专业课——新闻舆论史,开课前,教授通过邮件发来一连串阅读任务。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认为只要做好课本预习,这些额外的阅读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课外知识,并不在主线之内。但开课后老师的课程安排似乎向我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三个小时中,教授拿出了两个小时讨论我之前所认为无关痛痒的阅读任务,剩余时间也丁点儿没有提及我心中的“主线”知识。

从开课到结课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千多页教材的主要作用,就是当字典一样查数据用。这也让我知道,作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国际学生,想要在国外学习文科,必须要拥有巨大的阅读量。为此,我做过统计,周围的同学,包括我,每周两大本书的阅读量是最基本的。

回想起来,正是这些泡在图书馆里的阅读经历帮我构架起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框架,让我可以理解一些同时代、跨专业的知识。

回国?读研?国外就业?留学生们永远逃不开的话题

明年开学我将进入大四,对于未来该如何走,我考虑过很多,也咨询过很多人,得到的答案不外乎“回国”“读研”“在国外就业”。一直在天平的两端来回掂量,这是每一个留学生必须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在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中,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惊人的数量必然带来留学生整体含金量的下降,面临更多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对于毕业后去哪里发展的问题,我曾多次和同学、朋友进行交流。

已经回国的学长告诉我,在国外留学的人很容易产生“学校好差取决于QS排名(世界大学排名)”的意识。并不是说这个不对,而是国内HR并不这么看。他所在的墨尔本大学QS排名前40,低于清北,高于复交浙,但面试时,国内HR并不会觉得它能达到清北复交浙的层次,求职竞争力不如985高校。

此外,错过最佳求职时间,国内外同一个岗位工作的内容、方法都有区别,缺乏求职信息和人脉等因素都能导致回国找工作的不顺利。

除了在国外本硕博连读,也有很多留学生是在研究生阶段出国“镀金”的。在与我同城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学姐,本科是被国内顶尖高校提前批录取的,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国实习,只能在国外两个中国工厂做对口的产品经理实习,最终没有收到理想的Offer。

平心而论,留学生们回国求职时,其实是优势与短板并存。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需要发挥海归优势,提升自身短板。在留学生的圈子里也有一种共识:中国目前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投资机会,因此,很多留学生选择了回国创业和就业,兼具“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视野,这让不论是处于哪个阶段的年轻人都有了更多机会,有了更多的选择。

“我的留学生活”

@Carey李:在莱斯特大学课余的时间,我会去参加联谊活动,一开始觉得这个活动是融入国外圈子的一个途径,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了一些西方文化,以及一些西方人的思想,收获了很多外国朋友。

@铭酱Channel:留学欧洲,其实可以无障碍通行欧盟所有国家。我怀着对探索世界的热情,竟然把能去的国家都去遍了,其中包括时尚的米兰,冰雪覆盖的北欧国家,去看了北极光,甚至还去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冰冰喵:日本的大学基本都有非常多的社团,你总能找到一个符合你兴趣爱好的。我喜欢二次元的一切,所以我认识的朋友都很可爱,逛漫展、玩游戏、看动画电影,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可乐CRYS:我待过很多国家,但在美国,因为有着不同国家的移民,以及到美国求学、就职的年轻人,可以与不同文化背景成长起来的同学和朋友交流,在饮食、活动等方面也很丰富多彩。

@哲哲哲:租房子、办手机、安网络、找工作,哪一个都得自己来。如果遇到纠纷,那就真可能法庭上见,别人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对你更加宽容,既然是成年人,别人不会什么事情都帮你办好,你出了什么事情也得自己负责,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去争取。

新闻推荐

“钱途”堪忧 房企自寻出路加速回款

高度依赖资金流的房地产业资金链正高度承压。近日,央行、银保监会、发改委等部门频频发声,银行信贷、信托、海外发债等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