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成都高新区 全力打造“生命线工程”

西南商报 2019-06-21 13:19 大字

产业梯度培育 载体绩效测评 推进业界共治

成都高新区 全力打造“生命线工程”

前言

一年诞生3家独角兽企业,每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2万余家,企业存量突破14万家……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一大批优秀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

6月14日,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举行的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成都高新区向首批认定的420家梯度培育企业和52家孵化载体、已成立的4个业界共治理事会授牌。这是去年10月第四届全国双创周主会场首次亮相成都高新区后,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给出的“答卷”,也是成都高新区致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推动全区的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举措。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把产业培育作为高新区‘生命线工程’来贯彻实施,真心实意为企业发展谋实惠,培育一批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生态良好的企业群落,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四级梯度培育 精准扶持企业发展

关键词:首批认定420家梯度培育企业 超两亿资金支持产业培育

“成都高新区四级梯度培育政策突出了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有利于辖区内企业合理定位,有目标地开展发展路径的规划,激发高质量人才和企业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咪咕音乐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宇表示。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咪咕音乐被认定为平台生态型龙头培育企业。

咪咕音乐由中国移动2014年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作为国内最大的正版音乐无线首发地、最大的音乐内容销售平台、中国最大的音乐会员运营平台,最大的艺人活动演出平台,拥有国内正版歌曲达400余万首,几乎涵盖所有已发行的华语歌曲,前向付费会员1.3亿。

“按照成都高新区建设国际一流网络视听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产业四级梯度培育政策,作为国内曲库、用户、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音乐公司之一的咪咕音乐,以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来计划,近年来累计投资超过11亿元,建设项目超过40个,并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展,形成上下游合作生态,汇聚1500家唱片公司和6000位独立音乐人,与阿里巴巴、搜狐、360等深度合作,接入互联网渠道及开发者1024家,创新400余款音乐应用,形成联合创新生态圈,吸引众多合作伙伴落户成都”。廖宇介绍说,作为成都高新区平台生态型龙头培育企业,咪咕音乐将肩负企业发展使命,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数字娱乐平台,为塑造高新名片做出贡献。

去年11月,成都高新区召开产业培育大会,重磅发布产业培育新政18条,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随后,成都高新区“快马加鞭”推进政策兑现。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出台产业培育新政18条实施细则,全面启动四级梯度培育企业申报、评审。

“成都高新区9个部门联合制订产业培育新政18条实施细则,将评审指标量化,历时三个月开展企业申报、评审等工作。”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种子期雏鹰企业指成立3年内,营业收入和现金流超过200万元,或获得过股权融资的科技型企业;符合一年爆发式增长、三年复合高增长、五年连续增长等相关条件的认定为瞪羚企业;成立时间10年(不含)内、未上市且满足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为独角兽企业,估值5亿美元以上的为潜在独角兽企业;满足在行业细分领域排名前五等相关指标要求的认定为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经过三个月评审,咪咕音乐成为唯一一家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壹玖壹玖、医云科技、超有爱3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鼎桥通信、华微电子、极米科技、健进制药等203家瞪羚企业,星时代宇航、中科奥格等213家种子期雏鹰企业。

据悉,此次认定名单公布后,成都高新区将为首批梯度培育企业420家、提高质量效益的孵化载体52家,兑现支持资金6516万元。其他产业培育新政18条措施按计划今年逐一落地后,预计支持企业资金超两亿元。

去年,成都高新区诞生3家独角兽企业,成都医云科技有限公司(医联)就是其中之一。就在6月11日举行的2019福布斯中国创新峰会上,医联入选了“2019 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2014年医联在成都高新区成立,目前已成为全国领先的互联网医院之一,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份的60万名实名认证医生、3.3万名签约医生资源。“成都高新区在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在医联创立初期,成都高新区提供的人才奖励以及办公场所的优惠政策这些,解决了医联在初创期的后顾之忧。”医联成都总经理郑力维说,“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环境宽松,不仅在企业人才储备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在政策上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这是非常可贵的。”

作为种子期雏鹰企业,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世界基因编辑猪进行生命医学转化的践行者。“公司成立后得到了成都高新区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已申请房租补贴、融资等多项支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梯度培育要围绕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过去主要以支持大企业为政策导向,更多向大企业倾注要素资源,存在政策阳光撒不到小企业、撒不到科技型企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政策逻辑起点转到企业梯度培育上,形成边界清晰的体系,同时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重点对四个梯度进行培育,围绕种子期雏鹰企业重在评价和辅导、瞪羚企业重在发展速度、独角兽企业重在提升发展质量、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重在生态带动,加快壮大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将适时修订产业培育实施细则,引导更多企业积极申报,让区内众多优秀企业切身感受到政策实惠的“助力”与“赋能”。

绩效评价 打造产业培育健康空间

关键词:52家孵化载体获支持

“通过最近两年我们运营的所有孵化器载体来看,外部不断有企业来申请入驻我们空间,特别是北上广深来蓉的企业。这表明了这块区域土壤很适合创业公司发展,也证明了成都高新区着重打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的成效,吸引各类企业前来安家落户。”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原力创投创始合伙人卢宇翔说,只有好的服务体系让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的快速成长又反哺了地方经济,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实现区域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载体是产业培育的土壤。

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于 2017年启动运营。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孵化新经济企业202家,年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20家,聚集“四派”(学院派、蓉归派、创客派、海归派)人才135人,入驻项目总估值超62.4亿元。

阿里云创新中心成都高新基地是由成都高新区、阿里巴巴集团、NEXT创业空间联合打造的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基地。项目位于成都高新区菁蓉汇1号楼B区4-5楼。成都基地旨在借助阿里巴巴集团作为国务院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零售交易平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整合集团资源发挥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的效果,从技术、商业及大数据为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丰富的基础服务,将资源、技术及导师资源输送给基地的创业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全面保障。

同时,阿里云创新中心成都高新基地采用了类YC的高粘性股东导师体系为创业者深入对接创业导师资源。上年度,基地共邀请了25位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圈创业导师,举办了近20场创业辅导课程帮助创业者实现“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

截至目前,基地已孵化初创企业144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年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13家,聚集“四派”(学院派、蓉归派、创客派、海归派)人才24人,高新技术企业1家,上规入库的非工业企业1家,获得专业股权投资机构融资金额达1700多万。

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与阿里云创新中心成都高新基地、成都生物与医药产业孵化园(天河园)等52家入选获支持的提高质量效益孵化载体名单。

据介绍,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设面积约440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聚集孵化器(众创空间)10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4家。

“我们打破过去普惠奖励方式,对政府载体和民营载体一视同仁,建立载体绩效评价、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根据孵化载体的实际贡献和企业成长质量进行评价奖励。同时,鼓励存量楼宇资源转化为孵化载体,聚集培育优质企业。”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产业培育新政18条,成都高新区对产业载体提质增效给予支持:对经认定的孵化载体,每年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对5000平方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支持;鼓励楼宇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经认定后,每引进一家给予楼宇运营方10万元一次性奖励。

“成都高新区还将引导商业楼宇转型升级为孵化载体,鼓励现有楼宇聚集培育优质企业。”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楼宇进行综合绩效奖励,根据楼宇的实际贡献,开展年度综合评价,按照排名给予政策支持。

推动业界共治 创新产业培育生态

关键词:4家业界共治理事会授牌 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

作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网络视听和数字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30%。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咪咕音乐、腾讯等网络视听企业超过600家,诞生王者荣耀等标志性产品,建成中国—欧洲中心Icon云端音乐厅等载体,已成为中国网络视听产业重要一极。

如何进一步优化网络视听产业生态?成都高新区提出,推进实施业界共治,建立由政府专业部门(新经济发展局数字文创处)、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业界共治理事会、专业平台公司(软件园管理公司)、专业园区/产业社区(瞪羚谷公园社区)构成的“四位一体”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产业资源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服务产业的平台作用,实现网络视听产业业界共建、共治、共享。

除了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业界共治理事会,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成立大数据与网络安全、5G与人工智能、孵化载体4家业界共治理事会。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高新区向四家业界共治理事会授牌。

去年9月,成都高新区找准“痛点”、精准施策,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和模式,将“业界共治”理念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中,构建由政府、企业界、市场、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推进和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我们将尽快制定业界共治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由每一个业界共治理事会,对其行业生态发展、如何带动相关企业共谋发展,提出相应策略,真正让行业协会转型为业界共治,广泛汇聚产业培育合力,带动整个产业生态圈培育。”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前,成都高新区正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而构建产业生态圈,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发展。”

为充分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培育产业生态圈,产业培育新政提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对围绕重点产业设立的业界共治理事会给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用于开展规划编制、企业服务、项目促进、生态营造等,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云兮 舒琴

后记

产业培育新政18条颁布实施半年多时间,成都高新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一大批优秀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这得益于他们把产业培育作为双创“生命线工程”来落实,我们相信,随着新政的逐步落地,“生命线工程”必将迎来更为高效更为优质的发展前景,为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夯实基础。

新闻推荐

【深度】58同城的自救

记者|梁晶晶编辑|赵柏源从PC时代脱颖而出的58同城做到了家喻户晓,寂寞无敌。如今它迫切摆脱过去13年里的旧标签,寻求一个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