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回家,为了更好的故乡 重庆开州区“城归族”观察

滨州日报 2019-06-06 01:03 大字

重庆开州区170万人,曾有近60万人长年在外务工,是重庆劳务输出大区。这些年,返乡创业成为不少开州人共同的选择。“城归族”们怀揣梦想,带着在外打拼积累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为家乡带来了新的生产组织模式,也引进了区域发展急需的创新因子。

返乡,再创业

累计回流8万多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3万户,引资300多亿元……“城归族”为开州带来了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和产业,也依托对市场的精耕细作,实现了自身的壮大成长。

2005年,已在广东干出一番事业的开州人涂德军回乡创办了重庆德凯覆铜板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为电子信息产业做配套的高端覆铜板产品生产。经过10多年的成长,如今企业已拥有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每年可生产各类覆铜板400多万平方米,年销售额三四亿元,并已在“新三板”上市。

与资金一起回流的还有先进技术。从西南林业大学毕业的郭芳琴,有近8年在外企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发的经历。2011年她带着技术回乡创业,成立了一家农业生物科技公司,重点选育抗性好、品质好的观赏植物、花卉等品种。

“我们能针对不同产品要求,调制不同的培养基配方,现在能培育100多种多肉植物和五六种花卉。”郭芳琴说,公司以销定产,瞄准市场热点,有的“爆款”产品单品售价在千元以上。

“开州人外出务工起步早、规模大、成功人士多,这是区里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开州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邓学实说,如今外出的能人大规模返乡创业,带来了区域发展新动能。

乡村发展新力量

返乡队伍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产业运作经验带回故乡,直接回到农村参与乡村建设,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宽敞整洁的硬化公路贯穿全村、青瓦白墙的巴渝新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柑橘、猕猴桃基地里农民干得热火朝天……记者走进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一派富裕美丽、充满活力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搁在几年前,齐圣村可是另一番景象:作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3500多农民,贫困人口就接近500人。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出门就是山,种田就怕干,上学路途远,看病更困难”,这是过去齐圣村的真实写照。

就在齐圣村发展面临困难之时,在外打拼多年,已有一番事业的熊尚兵抱着回馈家乡的想法,毅然回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土地少、资金又缺的贫困户,怎么才能搭上合作社发展的“快车”?熊尚兵选择另辟蹊径:在土地入股的同时,将政府产业扶贫资金折股到贫困户头上,通过“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贫困户可享受长效收益。

如今,村里的猕猴桃产业进入丰产期,最近两三年合作社年均利润都在100万元以上。根据章程,合作社盈利的60%用于股权分红,农民户均分红在7000元以上。贫困户谭培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有2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土地股分红有5000多元。再加上财政扶贫资金配股和自己在果园务工,全年收入超过2万元;对摘掉‘贫困帽’,很有信心!”

开州人文太胜回乡创业,选择种植柑橘。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让原本上千亩分割破碎的土地得到重新整合利用。新模式的出现,令村民们眼前一亮,大家踊跃加入合作社。今年文太胜又引进了果树栽培新技术,化肥使用量大幅减少,柑橘品质明显提升。

给政策,给扶持,让“城归族”发展壮大

为吸引人才回流,开州区搭建了扶持平台,从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出台“干货”,为“城归族”创业解决后顾之忧。

2013年,在福建打工22年的周圣富回到开州,创办了给力服装厂。但创业之初,缺资金是最大障碍。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协调金融机构向周圣富提供了15万元创业贷款。“有了这15万元,服装厂一下就站起来了!”站稳脚跟后,周圣富选择将服装加工车间布局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乡镇,又通过电商平台做大销售市场,如今在行业内已小有名气。

初创企业有起步帮扶政策,其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融资难,也有政银企定期沟通机制解决具体问题,并配套应急转贷资金等政策支持,力争为返乡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开州区还搭建创业平台,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今年,我们还将抓好服务前置。引入专业机构,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环保、安全、市场、法律等方面的风险评估,提高返乡创业的成功率。”邓学实说。

政府搭台、“城归族”唱戏。开州的返乡创业事业,正日益焕发新的活力。(新华社重庆6月2日电)

新闻推荐

新车毛利普遍为负 经销商陷亏损困境 调查显示近四成经销商亏损,头部集团增收不增利;二手车、汽车金融等衍生业务成利润增长点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递交《关于我国汽车经销商当前生存状况及相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