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私募命运沉浮:造富神话的另一面
记者 刘沥泷
编辑 宋烨珺
第一批私募历经市场牛熊转换,承载着众多市场“老人"的期盼,也确实上演了一幕幕的造富神话。
最为值得惋惜的是,部分私募曾经风光一时,离梦想近在咫尺,却最终与之失之交臂。
10家私募难守昔日辉煌
梳理第一批阳光私募成立至今的表现来看,其中不少私募曾经盛极一时,而后却跌落神坛,再无往昔风光,典型的如成立于2007年4月的民森投资。
由于其董事长蔡明曾有过出色的投资业绩,民森投资在成立之初便备受关注,公司早期的发展也是不负众望,在2015年上半年便成功跻身百亿私募之列。
只是,好景不长,伴随着2015年股市暴跌的开始,民森投资旗下产品净值遭遇了大幅回撤,公司2015年成立的部分产品更是损失惨重,当年4-5月成立的诺亚一、二、三号产品,截至次年6月15日,累计亏损率均超过了四成,随后净值停止更新。截至2015年年底,民森投资已经黯然失守百亿规模,并且至今未能重新上榜。
宏信证券FOF负责人林绍丰指出,私募投资者追求的都是绝对收益,一旦私募旗下产品净值大幅下滑,除了由此导致的规模收缩之外,投资者的集中赎回往往也会随之而至,进一步加剧该私募管理规模的锐减,而且其后续的募资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很多经历过产品业绩大幅回撤的私募都很难重新做大。
与民森投资类似的还有由原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田荣华于2007年6月创办的武当投资,2015年遭遇重挫后,公司发展陷入停滞。明星基金经理石波、常昊创立的尚雅投资也是2015年后风光不再。
还有部分私募曾力压群雄夺得年度阳光私募冠军,但也没能守住高光时刻。
2008年,在大熊市的背景下,金中和投资以23.97%的收益率成为该年度私募冠军。然而,由于两位核心基金经理投资理念差异较大,2010年,邓继军选择单飞,成立泰达鼎晟,曾军则继续留在金中和。分道扬镳后的二人一直表现平平,金中和投资也再无特别突出的业绩。
曾经的私募从业者王彬(化名)透露,在私募圈里,创始人“分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初的时候大家都是想做点事走在一起的,而一旦公司发展起来就会面临理念不合、利益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很容易出现共患难但难共富贵的局面。
2010年的私募冠军世通资产也没能逃过衰败的结局。夺冠后公司规模急剧扩张,而基金经理常士杉却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于是随后两年里,公司产品业绩一路下滑,净值最低跌至0.5元。2013年6月,世通资产正式更名为康庄资产,开始谋求转型发展,业务拓展到金融培训、互联网金融等相关领域。
某智库研究员龙女士指出,很多私募在成名之后,都会吸引大量资金的流入,而随着管理规模的快速滚大,往往会超出其原有策略的资金容量,或者导致一些灵活性的投资策略不再适用,公司的投研力量无法及时跟上,就很容易出现产品后续业绩无以为继的情况,公司发展也会随之陷入困局。
2009年阳光私募冠军罗伟广的新价值投资也是如此,在夺冠的同时,新价值投资的管理规模在一年内扩大了5倍。但是,由于其管理团队和风格转化跟不上管理规模扩张的速度,之后,公司产品业绩出现大幅下滑,遭到投资者的抛弃。
在第一批成立的私募中还有一部分曾经辉煌一时,最终却失手于博弈,典型的如期货大佬葛卫东掌管的混沌投资以及崔军的创赢投资等。
葛卫东自2000年开始做期货,两次爆仓;2004年之后迅速崛起,硬生生将100万资产做成了150亿,六年来年均收益率120%,其创办的混沌投资也在2014年底便成功跻身百亿私募之列。不过公司旗下不少产品在2015年遭遇重挫,同年年底便黯然失守百亿规模,至今未能重新回归百亿私募。
今年3月份,混沌天成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混沌天成)董事会会议审议的一份议案显示,葛卫东转让了旗下私募证券管理人混沌道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混沌道然)的控制权。
崔军执掌的宝银创赢旗下产品“最具巴菲特潜力杠杆对冲基金1期"收益率一度高达2755.24%。只不过,在2018年,该公司旗下多只产品净值遭遇滑铁卢,其中6只产品更新的最新净值都已经不足0.2元。
有分析指出,虽然崔军一直宣称以巴菲特理念为指导,不过,从其以往的投资表现来看,崔军的做法更倾向“壳资源"炒作,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后,提出改选董事会等议案,吸引中小投资者关注,炒热之后在适当时机减持获利出局,这本身与“价值投资"并不一致。而且这种投资策略的盈利能力缺乏持久性同时还伴随着较高的风险。
广金美好总经理罗山指出,A股市场风格是不断轮动的,在任何一个比较有限的时间段内,某些私募业绩排名很靠前,那么它的配置通常都是非常极端的,同时在下一个时间段内市场的风格往往会变,这些人的业绩就大概率变差。
华软新动力资产基金经理仇晓慧也认为,第一批私募大多采用主观多头策略,曾经取得辉煌业绩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投资策略恰好适合当时的市场风格,而这种“能力"通常是不可持续的。
而这,也正是部分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星私募最终走下神坛的原因所在。
7家私募居于百亿之列
当然,第一批阳光私募中也不乏一些老牌的“实力派",这些私募后续几乎都发展得很好。其中,重阳投资早在2011年成为国内首家百亿级私募机构,景林资产目前管理规模已近千亿,淡水泉投资、星石投资等也早在2015年上半年便成功进军百亿私募之列,并且至今依然榜上有名。
在2014年底晋升为百亿私募的朱雀投资,此后各个统计周期内也是从未掉榜。并且公司还在去年9月拿下公募牌照,成功实现了“私转公"。
另外,明达投资、涌峰投资、源乐晟资产等目前也均已成长至百亿私募。
值得注意的是,据格上理财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证券类百亿私募一共只有27家,其中股票型的14家,而由第一批私募发展起来的占据了其中7个名额,体现出了明显的先发优势。
宏信证券高级副总裁余洋指出,敢于在行业早期就选择奔私的基金经理大多数都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和优秀的过往业绩,这些实力派主导的私募更容易在股市牛熊变换中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而且,当时私募行业的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对标的都是公募等产品,只要业绩上稍微具有优势便能吸引资金的流入。
而随着私募业的发展,行业内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这些老牌私募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也就有更多的实力去扩充投研力量、开辟渠道资源,吸纳更多的资金,从而加速自身的发展。
朝阳永续FOF经理张姚杰指出,头部效应明显是部分投顾通过多年的积累和一直不停歇的优化升级公司配套换来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实力换来了粉丝级的客户,在多年理念传递的过程中碰到了价值大年或者量化大年,从而一举形成头部效应,确实是越大越强,规模大的几家无一例外愿意在投研、人才、管理、配套设备上花钱。
除了已经成长为百亿私募的之外,同属于第一批私募中的六禾投资、证大投资、智德、中欧瑞博、汇利、世诚、东方港湾等也都发展得不错,目前管理规模均居于行业前列。
纵然每家公司成功的秘诀各有不同,但是从这些如今发展得不错的老牌私募身上,也还是可以看到不少共同之处。
王彬表示,观察这些能够在十多年的激烈竞争中做强做大的私募,拥有长期稳健的投资策略占据首要位置。
可以发现,第一批私募中如今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的私募多数都属于价值派并且持续坚守自己的策略。究其原因,每种投资策略往往都有其资金容量上的限制, 当管理规模快速扩张之后,一些灵活性的策略通常不再适用。
上海一位奉行价值投资的百亿私募核心人员杜先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其实价值投资这个逻辑可以支撑的体量非常大,远远大于公司现在实际的体量,因此,即使公司的投资逻辑各方面都不变,发展的空间也依然很大。
此外,善于抓住机遇,另辟蹊径进行品牌建设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最为典型的如东方港湾的但斌。
东方港湾早期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最初的几年里公司发展也很缓慢,直到2010年底才推出了第二只产品“中融信托-融新263号东方港湾1期"。
在2015年的大牛市中,但斌凭借自己在自媒体领域强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把握住了机遇,借此实现了管理规模的第一轮大扩张。
在2017年的白马行情中,东方港湾旗下产品因重仓贵州茅台等白马股业绩表现突出,公司再度趁热打铁,迎来新一轮产品发行高峰,自2017年9月以来新产品数量多达44只,占其已发行产品总数的54.32%。
很多人认为,但斌的成功更多源自其对价值投资的坚守,特别是其长期以来对贵州茅台的坚定看好。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但斌曾在贵州茅台160元/股左右的时候认为已经高估并卖出,随后贵州茅台股价却继续上扬,于是很多人质疑为何贵州茅台涨了其净值却不涨,无奈之下,但斌在220元/股附近又重新买入了贵州茅台。
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但斌成功的背后,其在品牌传播方面的努力所贡献的力量不容忽视。
另外,朝阳永续FOF经理张姚杰指出,第一批成功的大私募里共有的一些特质还包括都有雷打不动的核心人物、领袖;都有各自非常明确的价值偏好或者说风格偏好并坚持至今;都在初期有一帮得力的助手并且依然辅助至今;都在不断加强内部的投研梯队,持续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的迭代等。
不论各自的成功之道有何差异,目前发展较好的这些老牌私募已然成为私募行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了私募头部效应的最大受益者。
只不过,股市风云变幻,2018年这些大私募也纷纷遭遇业绩回撤。由此来看,这些私募领域“拓荒者们"未来的发展如何值得持续关注。
相关阅读:
【深度】阳光私募15年历险记: 那些消失的和挣扎的
新闻推荐
“素人”发一篇推广笔记只要10元,粉丝“达人”发一篇则要几百元 【诚信建设万里行】电商平台虚假评价“毒瘤”咋清除
买化妆品、服饰等物品之前,上小红书浏览一下“种草”笔记看看推荐和评价,已成了当前不少女性的购物习惯。然而,小红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