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 APP 成网络诈骗新渠道
新华社4月16日电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16日发布的《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指出,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对网民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大量虚假的“贷款APP”并无真实贷款业务,仅用于诈骗分子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和钱财。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抽样监测发现,在此类虚假的“贷款APP”上提交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用户超过150万人,大量受害用户向诈骗分子支付了上万元的所谓“担保费”“手续费”费用,经济利益受到实质损害。
此外,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还发现,具有与正版软件相似图标或名字的仿冒 APP 数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通过自主监测和投诉举报方式共捕获新增金融行业移动互联网仿冒APP样本838个,同比增长了近3.5倍,达近年新高。
综述指出,这些仿冒APP通常采用“蹭热度”的方式来传播和诱惑用户下载并安装,可能会造成用户通讯录和短信内容等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私自下载恶意软件,造成恶意扣费等危害。
新闻推荐
新城答上交所“16问”:三四线存货占比高,一季度去化率仅三成
记者|马一凡4月16日晚间,在被上交所问询后的第15天,新城控股(601155.SH)用一篇近三万字的公告回复了上交所“16问&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