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自主招生政策收紧
3月份以来,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密集启动。与去年相比,今年不少高校自主招生规模明显下降,部分学校取消文史类学科、报名门槛再提高、分数优惠有所降低、增加体质测试,特别是各高校将自主招生认可的奖项类别大幅缩减,普遍以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作为门槛,而发表论文、文学作品专著等不再纳入报名条件。
年初,教育部发布自主招生“十严格”部署,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方面规范高校自主招生,从源头上切断弄虚作假的“灰色产业链”,维护学术权威、重申教育公平。从目前公布的自主招生简章上,明显可以看出以上政策的影响。
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初衷是为了更加尊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打破“一考定终身”,为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进入重点大学的路径,也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政策实施15年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考定终生”的应试化积弊,给一些“偏才”“怪才”提供了机会。但毋庸讳言,自主招生政策执行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最令人诟病的是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出现腐败行为。去年全国90所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中,39所高校明确表示接受发表论文、拥有专利的考生。由于操作空间较大,一些家长和社会机构利用论文、专利难以审核的漏洞造假,以致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成为自主招生资格造假的重灾区。还有的学校招生程序设置得不够严谨、公开化不够,也让公众对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性心存疑惑。这对真正优秀、有特长的学生和坚持公平自主招生的高校都是不公平的,也违背了这项改革的初衷。
自主招生施行过程中有问题,但不能因此否定自主招生本身的价值。教育专家指出,从中外教育普遍经验来讲,给予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非常重要。但权力还必须用好。随着招生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高考改革来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已成为人才选拔的主流趋势。因此,肃清高校自主招生权力腐败,还其公正公平成为当务之急。这些年,教育部致力于打造“阳光高考”,力争让高考各环节都经得起考验。在此背景下,今年各大高校出台“最严”自主招生政策,正是顺势而为,竭力清除腐败诱因,提高社会公信力。随着自主招生优惠幅度“缩水”、制度更加透明,排除的只是 “裸泳”的少数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自然会脱颖而出。
部分家长认为,今年收紧的自主招生政策将人才选拔的渠道变窄了,但事实上,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人才评价方式会越来越多元,如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方针下,高校招生已不再是仅凭一次高考成绩,还须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从严”中深化改革,自主招生才会更加公平,行之久远。
新闻推荐
美国孩子从3岁就开始“实现幸福人生计划——财商教育”;日本孩子在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外参加劳动赚钱,坚持“除了阳光和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