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股份行信用卡业务猛增引不良抬头

德阳日报 2019-04-03 09:47 大字

目前,上市银行的“年报大戏”正在紧锣密鼓地上演。多家国有大行、全国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已发布了2018年年报。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去年,股份制银行依然在零售业务上不断发力。其中,信用卡业务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同时不良贷款和不良率也出现抬头迹象。

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银行对公和同业业务增长放缓,相比之下,零售业务成了银行转型发力的重点。两家大型全国股份制银行的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两家银行零售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在50%以上。其中一家十几年前开始零售银行转型的大型全国股份制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已占全部营收的52.69%。同时,其零售金融业务利润也保持较快增长,占业务条线税前利润的57.22%。另一家开启零售转型较晚的银行的零售业务也已成为该行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年报显示,该行零售金融业务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3%;零售业务净利润在净利润中更是占比近70%。

在零售业务中,信用卡业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几家股份行的年报来看,信用卡交易额方面,截至2018年底,有银行全年实现信用卡交易额3.8万亿元,增速最快的银行交易额同比增长高达76.1%。与此同时,有3家银行的流通卡数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交易额、信用卡量的增长都直接带来了分期手续费和利息收入等相关收入的提升。年报显示,有的银行信用卡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29%、38.95%。

除了直接收入,通过发展信用卡业务可以结合其他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等让银行提供更多的配套服务,帮助推进其他业务。某城商行零售银行部相关人士透露:“2019年我行零售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就是通过信用卡业务拉动客群增长,在批量获客之后提升为有效户。”有的银行在年报中也提到,2018年信用卡带动借记卡客户新增550万户。

不过,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在信用卡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信用卡不良贷款的风险持续加大,不良率呈抬头之势。有的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翻番,不良率达到1.85%,信用卡逾期贷款158.5亿元,逾期率3.59%。

对于信用卡不良贷款的增长情况,几家银行在年报中均提及“共债”现象。

有银行表示,近年来,个人消费金融业务呈高速发展态势,个人贷款业务从商业银行逐步扩展到各类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个人消费者同时向多家金融或类金融机构借款的现象(简称“共债”)日益增多。“受宏观经济和监管环境影响,共债客群资产质量出现一定恶化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信用卡行业”。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万赋表示,银行业信用卡发卡时间和不良爆发时间存在错配。2018年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上升,可能是由于2017年信用卡发卡量较为激进和逐渐下沉的客群。另外,在意识到不良爆发后,银行收缩发卡量,新增发卡量和贷款余额的增速减缓,又会反过来让不良更加显现出来。

“目前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共债’现象比较普遍,行业前期的大规模扩张和消费金融客群的下沉,引发的资产质量问题逐渐爆发,银行也不能幸免。”李万赋进一步指出,银行对下沉消费金融人群的行为习惯和征信采集还在探索阶段,风控方面面临的挑战大。但是,与其他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相比,银行在贷款审批上相对谨慎,因此共债现象对银行的影响可能会略小于其他更为激进的机构。

针对共债现象可能对信用卡贷款质量带来的影响,有银行表示已针对性地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不断升级防控策略,例如严格审查客户资信水平、利用风险评级预测模型工具、对高风险共债客户采取降额、提前催收直至退出等主动管控措施,运用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催收管理效能。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均认为,目前信用卡不良抬头现象不会大面积引发行业风险。

李万赋表示,银行应更加充分地去多方位评判新增用户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谨慎设置授信额度,并根据持卡人用卡行为及时调整。另外,除了银行传统的征信数据外,银行可以通过和一些互联网风控模型发展较为成熟的机构合作,引入对方的相关数据,优化自己的风控模型。

中银国际分析师励雅敏、袁喆奇表示,银行信用卡业务风控一直较为审慎,目前金融监管环境趋严,个人征信体系正不断完善,信用卡的不良率和逾期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目前来看,银行信用卡贷款整体质量可控。不过,在信用卡贷款和消费贷款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出现不良率的波动趋势对资产质量的影响。

范佳慧

新闻推荐

华泰柏瑞旗舰ETF遭市场疯抢

3月底,基金公司年报集中出炉,指数基金成为了市场的宠儿。数据显示,2018年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基金份额同比增长118%至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