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浅谈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安徽商报 2019-03-23 01:00 大字

摘要: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性、公开透明性等特点为许多行业的业务模式变革带来了可能性。随着数字货币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分别对区块链技术的起源、原理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其技术特性,分析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剖析了区块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并根据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块链;区块链金融;金融科技

一、 引言

自比特币问世以来,其货币价格不断攀升,使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随着时间推移,支撑比特币价值体系的核心技术——区块链,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由于区块链能够快速地完成信用的建立,且保持价值交换和流通的唯一性,使得其能够重塑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区块链自身的特性,使其在数字货币、金融领域甚至整个社会系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多国政府、金融巨头、交易所和IT行业龙头都增加了区块链领域的投资,并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增加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对我国金融创新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区块链技术概况

(一) 区块链的起源与发展

2008年11月,区块链这一新兴概念由一位日裔美国人在其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第一次被提及。当时这位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学者在论坛中发表的论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直到2009年1月,中本聪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币,真正意义上标志着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的诞生。随后,中本聪给一位密码学专家哈妮芬妮发送了十个比特币,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比特币的交易。接着,中本聪进一步落实其论文中设想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在其创立的“创世区块”中将数据生成为一个个区块,且收尾相连形成链条状,也就是如今的区块链。随着比特币的价值逐步被认可,美国最先承认了其合法货币的地位。对于比特币来说,这是一个开创性的里程碑,同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比特币不基于任何国家的信用,开创了一个独立的货币体系,如此都要归功于其背后的技术——区块链技术。

(二) 区块链技术的原理

狭义上,区块链是一种通过密码学算法,实现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技术,并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通过一定顺序相连接的方式组成一种链式的数据结构。广义上,区块链是通过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存储和验证数据,运用分布式节点共识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使用自动化脚本代码生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区块链上的每个区块都包含四块核心要素,分别为前一区块的希哈值、本区块的时间戳、生成的随机数和本区块的哈希值树。每个区块与区块间都首尾相连,前一个区块的希哈值是前一个区块连接本区块的一个纽带,通过本区块唯一的时间戳来记录交易存储的发生,来构建一个可以溯源的交易账簿。通过奖励参与者找到本区块计算而生成的随机数(俗称“挖矿”),来维持参与者持续提供算力的参与动力。最后形成本区块的哈希值树来存储所有本区块上交易信息的密钥矩阵。

(三) 区块链的特点

1. 去中心化

区块链最大的特点就是交易的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是通过分布式记账的方式来记录所有交易节点的,所以交易信息无需通过中心节点来处理。即区块链上的所有节点都是平等的,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每个节点上都记录了所有的交易信息。任何新的交易数据产生,不需要通过中心节点来处理,系统会直接同步到所有区块的节点上,所有参与者都能同时获得信息。这种特性,打破了固有的中心节点的权威性,将信用的建立通过所有节点认证来实现。

2.去中介化

区块链第二大特点是其去中介化的特性。区块链在数据发生和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数据是唯一的、可追溯真实性的,不需要第三方证实数据的真伪且交易的产权认定可由双方自行完成。所以交易过程可以去除中间环节的参与者,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3.可追溯性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记账的数据库,非集中式的数据库,所以数据非常不易被篡改。单个甚至是多个节点的数据库被篡改都不会影响整体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区块链是通过希哈算法按照时间顺序,将无数个区块两两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每个区块在生成过程中,都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信息。这种设计机制,使得所有节点的数据信息都可以被追溯。

4.交易匿名性

由于区块链技术消除了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交易双方无需在事前对彼此的身份背景进行了解调查。交易的一方率先公开一个公钥,交易另一方用对应的私钥解开它,并向全网公布这次交易,在所有节点上记录下这笔交易,交易即完成。有效地确保了交易的匿名性。

三、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场景

现阶段,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区块链1.0、区块链2.0和区块链3.0。区块链1.0是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应用,即可编程货币。主要应用于数字货币和支付领域;区块链2.0主要以金融领域为平台,将智能合约机制引入区块链中,使区块链技术能够融合到基础的金融交易中;区块链3.0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力求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整个社会生活中,能够将一些非标准化的事物演变为标准化的智能合约,大幅提高全社会系统的运行效率。

(一) 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应用领域。自从货币产生以来,所有的货币都是凭借国家主权的信用背书而设立发行的。但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创立的数字货币却颠覆了人们延续几千年的历史。数字货币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且不可篡改的特性,构建了其独特的信用体系,无需任何国家信用做支撑。且数字货币交易越频繁、交易量越大,其数据节点越多、越不易篡改,则其信用基础越牢固。区块链去中介化的特点,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以上特性可以使数字货币在交易流通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可借助开发金融衍生品如对冲性产品充当准超主权货币,促使其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二) 金融交易

基于区块链技术能够构建一套通用的分布式记账的银行间金融交易系统。旨在建立一个无中心机构信用背书、无中间环节的金融市场。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任何币种、实时跨境支付清算服务,且其提供的服务较低廉、便捷。其主要是利用区块链自动化智能合约和可编程的特性,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升了金融交易效率,避免了以银行为中介的中间清算交割的环节,实现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交易。在境内或者是跨境金融交易上,区块链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和应用空间。

(三) 数据票据

基于区块链技术结合票据属性、法律法规以及其市场特点,可以开发出一种创新的票据形式,相较于现有的票据更加安全、更加智能、更加便捷。区块链的技术可以帮助票据交易省去中心应用和接入系统开发的成本,有效降低交易数据清算的时间成本。同时,其技术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性,规范了市场行为与秩序,降低了监管的成本,进而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的硬控制。

(四) 资产管理

在资产管理领域,可以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和时间戳的技术,构建一个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帮助实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确权以及权利的实时监控。区块链技术能帮助无形资产解决确权难、监控难的问题。可以应用于知识产权保护、域名管理等方面;对于有形资产,区块链技术能解决确权的第三方机构确权的效率低下,人为造成的资产信息错误、缺失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应用范围较广,可以作为资产确权认定的标准。

四、 区块链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区块链技术拥有众多优势,但是要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还有许多现实问题有待解决。

(一) 相关法律和监管相对滞后

区块链的去中介化机制,与国家现行的监管体制产生了冲突;其匿名性的特点,对现有的监管体系发起了极大的挑战。在金融领域中,现行的监管体制是由一行两会制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落地执行的。若区块链技术得以成功运用,则人们的金融活动就无需作为第三方的金融机构来参与,监管层就很难实施其监管措施。另外,交易数据的匿名性,使其对反洗钱职能相关的监管机构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容易发生洗钱的风险。

另外,由于区块链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我国针对这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建设相对滞后,致使市场主体活动没有明确法律的边界,现实运行中极易发生风险。例如像智能合约纠纷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智能合约运用数字化语言的法律责任不明晰等问题。

(二) 技术和监管标准有待统一

区块链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开发技术和监管标准不统一。由于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运营需要一定的工作环境,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很难大规模落地应用。目前,涉及区块链去中心化存储的协议管理、网络安全性管理等都尚未形成较完善的标准方案。虽然在部分地区有建立区块链联盟,有着自己联盟内部的统一标准。但在全球范围内,区块链仍缺乏统一的技术开发标准,各国都有其自身利益的考量,要将各方利益都协调平衡,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智能合约使用的兼容性方面将受到局限。反观我国,金融业中针对区块链的监管法律法规和标准研究尚未真正起步,与国际上区块链的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距。

(三) 应用落地尚存在技术壁垒

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区块链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大多数应用场景更多的是停留在测试阶段,要获得市场和国家监管的认可,必须解决以下的技术壁垒:一是现实应用中,大规模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问题。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是其优势,但在数据急剧扩大时,却变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大的交易数据,对存储空间的要求极高。且数据一直处于动态增长,就目前的存储技术能力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对数据处理的时间也会变慢,降低日常交易的效率;二是智能合约的灵活性差,循环执行的机制存在价格风险。智能合约类似一个写有特定机制的程序,不能被篡改,交易后无法反向执行合约,意味着合约执行错误时不能被追索,其灵活性差。另外,智能合约的自我循环执行的特性,在提高交易频率的同时也会导致价格波动的增加。

(四) 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区块链技术以其独有的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和时间戳原理来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性。这也成就了区块链技术第一无二的安全性。但是从理论上来分析,区块链技术并不是牢不可破的。随着量子等新计算技术的突破,算力的大幅提升可能会缩短破解非对称加密算法的时间。或者破解区块链技术的另外一种方法是,掌握整个区块链系统中51%以上的节点算力,就可以做到篡改系统数据。就算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中,也有黑客成功破解过区块链技术。如2016年6月,DAO智能合约遭到黑客攻击,黑客破解合约代码后,利用一个递归调用函数盗取资金,累计损失达360万个以太币,折合近6000万美元。未来各方面技术的进步,势必会给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带来更多的冲击。

五、 我国区块链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立法的研究和监管机制的建设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十九大和两会期间都已将区块链的立法提上了日程。在加强立法研究和监管机制建设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监管部门应结合行业内先驱者意见和研究成果,探索技术可能适用的应用场景,适度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发展制度环境,正确引导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二是监管部门需要高度关注国际上的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我国的监管导向,为将来可能发生的跨国合作所需的监管制度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金融业监管方式、统一我国区块链技术标准

首先,应该积极开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立法研究。这块在我国相对比较空白,可以加强国际交流和研讨,学习国际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改进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其次,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内部统一的区块链技术标准。包括建立标准化的区块链存储协议、网络安全性管理等核心的应用落地要素。为区块链的应用落地铺平道路。

(三)培养行业人才促进技术升级

全球各国都十分看好区块链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对区块链技术方面的人才争夺也十分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但具有先发优势,还有大量的技术人才的储备。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于西方国家,若想在将来的技术竞争中不输给别国,应该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和人才团队,促进我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

(四)提升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

加强对于密码学的基础研究,提升智能合约代码的破解难度。同时,升级运营软件及硬件端的防御技术,更好地抵御黑客的攻击。另外,相关部门应当引导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参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创新,根据区块链自身的安全保障机制,研究并设计更加安全有效的共识机制,为区块链的应用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蔡钊.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初探[J].中国金融电脑,2016(2):30-34.

[2]任安军.运用区块链改造我国票据市场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6(3).

[3]宫晓林,杨望,曲双石.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J].国际金融,2017(02)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罗斐梵

新闻推荐

楼市微新闻

存量住房服务市场:互联网运营是大势所趋随着房地产市场从拿地盖楼、新房交易为主向存量开发为主转型,住房服务市场互联网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