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会花钱,你就是钱的主人,如果你不会花钱,那么你就是钱的奴隶。金钱利用你的非理性驾驭你
“打折”麻药消除你的花钱痛感
有些人不知道怎么赚钱,还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存钱,但大多数人都知道怎么花钱,可知道怎么科学地花钱的人还真不多。我们的钱都去了哪儿?支付宝年度账单就非常体贴我们,每年都告诉你你的钱都去了哪里。很多人表示,打开这个账单时,真是受到了伤害。搞神经科学的专家说:你收到一份账单和打你一巴掌是一样的。
收到账单时,我们的脑岛就会被激活。不只是收到账单,比如在赌博中输钱时,逛街看到一个高到离谱的价格标签,我们的脑岛也会被激活,当我们被人打了一耳光的时候,脑岛也会被激活,因为这个时候很痛,而脑岛就是疼痛中枢的一部分。因此,卡耐基梅隆大学非常有名的经济心理学家George Loewenstein就说过:你收到一份账单,这和打你一巴掌是一样的。
为什么花钱要这么痛苦?当然是为了防止你不要乱花钱。但狡猾的商家有的是办法,来减少或者消除你花钱的疼痛。George Loewenstein的研究发现,那些花钱痛感少的人,就更容易花钱如流水。
想象一下,你要买这个包,看到左边的高价格是不是有点心疼?那么再想象一下,你要买的是右边这个比较便宜的包,有没有感觉好多了?再想象一下,你要买的既不是左边也不是右边,而是下面这个更便宜的包——是不是顿时就产生了冲动,想要赶紧一键购买?这就是商家常用的一个花招——我们通俗一点叫“打折”,让你觉得你占到了多大便宜。如果你花100块钱买到了500块的东西,你就会觉得花钱一点都不痛,因为花钱就是在省钱,在赚钱,怎么还会痛呢?因此,“打折”是一个很有效地消除花钱疼痛的办法。
但商家也不想一直打折,他们会假打折。消费者真的不知道打折背后发生了什么吗?当然不是了,早在1981年,美国的研究者就发现,消费者是知道这个套路的。但消费者还是热爱打折,更愿意买打折的东西,即使他们知道这可能是假打折。识破了套路,还是会被套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套路都是给热爱套路的人准备的。
“价高则物美”暗示你忍痛割爱
打折可以消除我们花钱的疼痛,但很多人就是喜欢花钱的疼痛。杜克大学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找了一群即将参加健身的人,把他们分成两组,给他们喝了一瓶能量饮料,他对其中一半的人说的是全价购买,2.89美金,而对另外一半人说,原价是2.89美金,他打折买的只花了0.89美金,喝过后就让他们去健身了。一个小时后,Dan Ariely再把他们找回来,结果发现,那些喝了打折饮料的人,他们选择的健身活动强度更低,感觉也更累。也就是说,喝了打折的能量饮料,饮料的能量效果也打了折。从营销角度看,就是著名的“一分钱一分货”的原理。花钱很痛,但是,只有疼痛换来的商品才是有价值的商品。如果说打折让你都不痛,那么不痛的时候,你拿到的商品也没什么用。
还有一个研究也很类似。研究者把同样一瓶红酒标注上不同的价格标签给人们喝,有时候标90块,有时候标10块,一边喝还一边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相比起喝便宜的红酒,人们在喝贵红酒的时候,大脑当中奖赏区域的激活也更强。也就是说,我们大脑经常是无法理智客观评价商品质量和价值的,评价受价格的影响很严重。花钱“假理由”自欺欺人
除了打折以外,商家还有N种办法来消除你花钱的疼痛。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纸尿布。纸尿布刚刚进入中国时,广告主要卖点是可以帮助妈妈节省时间和体力。销量有限,因为中国妈妈们觉得,就为了让自己偷懒,就让我的小孩用这个,还不得被大家戳脊梁骨,她们会有这种内疚感,所以舍不得花这个钱。后来纸尿布商家就聪明地改变了策略。他们开始宣传舒适透气,对宝宝好。于是销量上来了。因为她们觉得,这不是因为我要偷懒,是因为我真的爱我的宝宝,我要给他用最好的,而纸尿布就对他好。所以,当我们有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的时候,我们花钱就不那样痛了——但其实,这个理由未必就是你购买的真正理由,有时候我们是为了欺骗别人,有的时候呢是为了欺骗我们自己。各种“无痛支付”考验你的理性
还有一些钱,本身花起来就不怎么痛。第一种是“容易得到的钱”。比如,路上捡到的钱、买彩票中奖的钱、赌博赚到的钱……这些都是容易得到的钱,春节大家收的红包也是容易得到的钱。这些容易得到的钱,花起来更不痛。据统计,有70%的彩票头奖获得者会在十年内破产,也就是说,他们不但把到手的奖金花掉了,还把自己原有的钱也顺便一起花掉了。所以说,容易得到的钱花起来不痛。而那30%的理智者就规避了这个命运。
第二种钱花起来也不痛,那就是零钱。如果你的包里只有一张百元的大钞,花起来就会相对慢,但如果你的包里有十张十元的钞票,那花起来就会更快。经常有人说人民币的面值太小了,需要出一点什么千元大钞、五百的大钞,就跟港币一样。这跟我们的经济策略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的经济战略是要促进消费,那国家应该多发行小面额的钱。但如果我们的经济战略是要刺激储蓄的话,才应该发行大面额的钱。
第三种钱花起来也不痛的是脏钱。如果钱包里有一张很脏的钱,我们总是恨不得赶快把它花出去。而且花脏钱的效果往往不太好。拿一张脏的十块钱去买菜,小贩普遍会缺斤少两。
第四,手机支付是最大的魔鬼。手机支付的时候,你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在花钱——这是真正的“无痛支付”了。“购物疗法”的短时快感让人上瘾
也有人说,我觉得花钱不痛啊,不开心的时候,我就去“买买买”,这让我开心多了。没错,有一个词语就叫“购物疗法”。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去购物就会让你心情好一点。有研究表明,那些物质主义更高,也就是更加痴迷于物质的人,当他们去买东西时,会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甚至会觉得“只要我买到这个东西,生活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被改变”。这就是为什么购物的确可以短暂改善你的情绪。但这种改善是特别暂时的。密苏里大学的Richins研究发现,在购物之前,你的幸福感会提升。但是,一旦这个东西到手,幸福感就会断崖式地下跌——尤其是对于那些物质主义很高的人。因为一旦买到这个东西,他就会发现,这个东西根本无法改善他的生活,就会失望,或者说希望破灭。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金钱买不到幸福”。少买物质多买体验会让你更幸福
当然,“金钱买不到幸福”这句话并不准确,因为最近的研究告诉我们:金钱之所以买不到幸福,那是因为你没有买对东西。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买,才能够让我们的幸福最大化呢?其中,最科学的做法是:买体验,而不是买物质。
物质是什么?很好理解,就是一些实体的东西,比如说一个包包、一双鞋子、一辆车子或首饰这些实体的东西。体验又是什么呢?最经典的体验当然就是去旅行。当然,看电影也是体验,但大家要注意,如果你在家里“葛优躺“看电视,这不算体验,体验一定要积极地沉浸在里面,有一些积极的互动,体验就是可以创造经历,创造美好回忆的那些东西,比如你跟朋友一起聊天、吃饭,这也是体验。
为什么体验带来的幸福会比物质带来的幸福更强烈?比如买到一个包包,你可能兴奋两天,但三个月之后你再看到这个包包,就会无动于衷,而且还有点后悔。但如果你购买的是体验,那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你去旅行,去旅行的时候可能还有点挫折,但是你旅行回来三个月之后,再想起这段旅行,你的幸福感仍然会很强,甚至有时候比去旅行的时候还要强烈。也就是说,体验带来的幸福感更加持久,而且随着岁月流逝,幸福感还会一直上升。买体验会让你更加幸福。
马云曾经说,花钱比赚钱还难。听到这句话的人,大概都很想赶快去帮助马云把他的钱花掉。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花钱的专家。其实未必。还有一个姓马的,马克·吐温,说过更好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你会花钱,你就是钱的主人,如果你不会花钱,那么你就是钱的奴隶。祝愿大家都变成它的主人。 (本文摘编于果壳网 作者周欣悦)
新闻推荐
记者|訚睿悦沉寂多时的恒大冰泉最近有了新动作。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这家公司一口气推出了6款新品,除运动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