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已深入人心,成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重要乃至首要的话题。
2月21日,在“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开幕式上,由于参观的人数大大超出预计,主办方不得不开始限流。这是国内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顶级会议之一。
“工业互联网”之热,从主办方之一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快速壮大中可见一斑。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于2016年初在工信部的指导下成立。短短3年,联盟成员数量从成立之初的143家上升至目前的1000多家。
航天科工、三一重工乃至华能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已开始在平台和关键技术上力争国际话语权。互联网头部公司如阿里、腾讯等也开始了“抢滩”。
自2013年全球工业巨头 GE 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进行艰难探索算起,工业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已经6年。
眼下正是新工业革命的窗口期,除了抢占先发优势、全力技术创新,如何以长远的战略眼光进行布局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工业互联网进入深耕阶段
各国企业和政府都在求索。
早在2017年11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支持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平台,以及构建一批企业级平台,培育30万个以上的工业APP即工业应用程序,推动30万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形成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百万工业APP培育以及百万企业上云。
2018年2月24日,国家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成立,设立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之下,工信部部长苗圩任组长。专项工作组将每年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工业互联网发展重大事项。
苗圩在“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表示,工业互联网已从概念的普及进入实践的深耕阶段。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开局良好。”苗圩说,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应用面向多领域在拓展,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钢铁冶金、家电服装、机械、能源等行业,网络化的协同、服务型的制造、个性化的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在蓬勃兴起,助力企业提升质量和效益,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增长点。
数据显示,国内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超过了50家,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了59万台。
“据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为国民经济带来近2万亿元的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介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一片远比消费互联网更广阔的领域。消费互联网主要是连接人与商品、人与信息、人与人,连接手段从PC发展到手机等移动终端;而工业互联网则更为复杂,除了上述连接外,还要连接机器设备、应用系统、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政府部门、相关组织等,连接手段更加多样,包括各种IoT设备,即万物互联。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分为几个部分:第一层是边缘,通过大范围、深层次的数据采集,以及异构数据的协议转换与边缘处理,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基础;第二层是平台,基于通用PaaS(平台即服务)叠加大数据处理、工业数据分析、工业微服务等创新功能,构建可扩展的开放式云操作系统;第三层是应用,形成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工业SaaS(软件即服务)和工业 APP,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终价值。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包括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以及涵盖整个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些构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
O2O、共享经济等行业几年间就已经历经一个盛衰周期。然而,GE 推出Predix至今已6年,工业互联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于门类繁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制造业而言,转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工业互联网一定是要把互联网相关技术、模式和业态引入工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跨界融合。”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刘多对记者说,在底层的平台,比如云等基础设施需要互联网提供,更重要的工业知识、流程、经验的积累和建模,一定是工业企业主导的,但在整个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之后,数据的分析建模又是互联网企业所擅长的。
“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同于消费互联网平台,两三年就能起来。工业涉及生产制造、设计和流程管理,需要漫长的过程。无论是谷歌、阿里巴巴还是腾讯等公司,想要进入工业领域,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刘多直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表示,多数企业感觉工业互联网看不清、摸不着、叫得响、热得慢,原因有很多。“从技术本身看,不少企业有了基本的支撑条件,但要满足工业互联网的要求,还有很多优化和工作需要做。”
邬贺铨认为,目前我国已在消费互联网大量应用新技术,但还不够。工业IT(信息技术),包括传感器、检控和数据获取、制造执行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OT(操作技术)则包括材料、机器、测量、管理、模型等,两者需要结合,否则工业互联网还是两张皮。
“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模式创新也十分活跃,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较强。但短板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原创性技术的突破还不多。”苗圩强调,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工业互联网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原始创新上狠下功夫,练好内功。
竞赛进入快车道
寻求转型只是手段,创造价值才是目的。
GE提出了“1%的力量”的概念。在工业互联网所推动的变革中,即便效率只提升1%,所带来的效益也是巨大的。举例来说,全球燃气发电厂生产效率提高1%,可节约价值660亿美元燃油;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资本利用率提高1%,每年将减少近900亿美元资本支出;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如果能够节省1%的燃料,未来15年可以给客户节约300亿美元。
随着国内外的传统制造企业纷纷转型,工业互联网竞赛已进入快车道。
国内方面,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的“先行者”,2015年6月组建的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航天云网”)打造了我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航天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雪梅向记者介绍,航天云网平台采用INDICS(工业互联网空间)+CMS(云制造支持系统)的配置,兼容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和云制造3种现代制造形态。
茅台酒业、长城华冠汽车、际华纺织等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单位背后,都有航天云网。据悉,借助航天云网平台进行柔性化生产协同制造及智能化改造之后,这些企业研发设计周期普遍缩减了30%~45%,生产效率提高25%~60%,成本降低10%~30%,用工减少30%~60%。
被长期视为“低端制造业”代表的富士康也开始发展工业互联网。去年6月,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工业富联”)正式登陆A股。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表示,富士康要完成由代工厂向智能制造科技型公司的转型。
这是顺势而为,更是形势所迫。
高铁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张“名片”,但是其轨道铣磨车上的核心部件钢轨铣刀长期以来靠从国外进口,是中国制造业的“卡脖子”项目之一。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向记者介绍,富士康开发的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雾小脑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制造工厂各种各样的大数据,并通过模型预测做实时智能控制。雾小脑叠加其拥有的刀具加工、纳米涂层、精密加工技术后,富士康已自主研发出了高铁钢轨智能铣刀。
在传统制造企业看来,自己对工业设备数据具有的先天积累,是其他类型企业难以逾越的壁垒。
在“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能亮相,让台下观众颇为意外。
华能集团CIO朱卫列表示,工业互联网是华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5年的探索,华能实现了由传统的管理信息化到生产数字化的飞跃。
“去年我们把96%的水电厂数据集成到一起,今年要做工业互联网、信息系统、监管系统、数控系统四合一,形成未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标准,然后再去打通水电。”朱卫列告诉记者,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华能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转型升级靠什么,就是靠IT、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我们希望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转型升级。”
在制造业企业中,海尔集团可谓“快人一步”。2016年3月,海尔正式发布了支持大规模定制的互联网架构软件服务平台COSMOPlat。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介绍,虚实测试平台对COSMOPlat平台的测试显示,设备的物联效率提升了85%,物联协议的适配数量提升了6倍,工业APP一次合格率提升了80%,数据响应能力提升了65%。
“在市场方面,COSMOPlat已经服务客户3.3亿个,服务企业4.3万家,生态资源390万家。定制量7242万,连接设备2600多万。”陈录城介绍,目前海尔在六大区域搭建了12个示范基地,并且已经复制到了20多个国家。
产业互联网的重要部分
发现并抢占工业互联网先机的不仅仅是制造业企业,商业敏锐的互联网和通信等行业的巨头们也瞄准了这一历史性机遇。
云服务为阿里巴巴实现在工业互联网的雄心提供了机会。阿里云起步于2009年,起初只服务于内部业务,随后逐渐向外渗透。
进入2017年后,阿里云在工业互联网的布局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阿里云先是宣布在广东建设阿里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2018年6月,阿里又与浙江中控、之江实验室合作推出了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supET。据悉,该平台已有200多家生态参与方入驻,并已为企业创造利润。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介绍,阿里的实践显示,天河光能电池片良率提升7%、中策橡胶炼焦合格率提升5%,工业物联网为企业提升了非常高的经济价值。
刘松对记者说,工业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的重要部分。“过去10年,在消费互联网行业发生最大变化是全世界30亿部智能手机塑造了我们的消费、衣食住行。智能手机推动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去年以来,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技术又融合为AIoT(AI+IoT)。这个领域的一大趋势是,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浪潮将比消费互联网更长。”
以通信设备为专长切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华为,第一要义则是为用户提供连接技术。华为云CTO张宇昕介绍,云服务过去10年主要集中于互联网的应用,如游戏、电商等,可以称之为Cloud 1.0,而华为云初始定位就是服务政企客户,称之为Cloud 2.0。
“在云厂商里,我们可能是最具备工业经验的,也是为数不多能够实现全栈和全场景AI解决方案。”张宇昕介绍,所谓全栈,是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和应用使能在内的全堆栈方案;所谓全场景,是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种边缘计算、物联网行业终端以及消费类终端等全场景的部署环境。
2018年,华为发布了FusionPlant工业互联网平台。“FusionPlant沉淀了华为过去30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积累,同时也沉淀了华为在制造业方面的能力、服务企业的经验。”张宇昕向记者介绍。
张宇昕向记者说,华为自己的定位叫“黑土地”,不仅把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建设成为平台,更重要的是在平台上提供行业的技术知识,让各行各业的专家把知识和经验在平台上做成公共产品、服务提供给大家。“华为在这方面是数据中立的,不与行业伙伴抢生意。华为是开放的,还具备全球化的支撑,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把工业互联网做大。”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竞逐“平台”的企业都希望打造开放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和客户入驻平台。业界常以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操作系统类比,各家都希望打造属于“工业领域的安卓”,吸引APP开发者和最终用户入驻平台。
2018年,工信部公示2018年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名单,北京索为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SYSWARE构建以工业APP为核心的产品协同研发新模式”入选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索为董事长李义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行业里关于工业APP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他看来,工业APP的培育一方面要提供正确的平台和工具,包括工业软件及其平台;另一方面,工业APP培育的主要对象是工程技术人员。“目前中国IT人员的总量大概不超过600万人,而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总量是4000多万人,工业APP培育应当面向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与此同时,工业APP的培育也离不开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几个待解的难题
工业互联网市场蛋糕日益庞大,但知易行难,以营利为目的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航天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雪梅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中小企业上云的积极性已经大幅提高,但还是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企业上云需要几个步骤,企业所有的设备要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这些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投入怎么收回?”
不少企业仍然顾虑重重。北京兮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广乾介绍,河北某家企业已经拿到4000万元的项目补贴,但是企业配套资金需要增加1.2亿元。虽然项目单雪片式地飞来,但企业董事长一个也不敢投——企业还没想明白要怎么做,这也是他们面临的迫切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另一个制约工业互联网落地的因素在于基础。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认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程度是基础。事实上,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参差不齐,这方面需要更加重视,“没有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的进程或者信息化的进程,不可能支撑下一步的智能化。”
另一个现实的考虑是,工业企业对数据更加敏感。通过工厂的运营、排产等核心数据,可以判断出公司的产量、成本等核心商业机密,这些数据不可能冒被竞争对手拿走的风险。
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渊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工业互联网的场景下,当核心设备、核心数据开始相连,安全是必须重视的一个要素。
范渊举例称:有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为一家企业提供服务,把从设备、生产线上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但企业提出了两个疑问:将核心数据放到云端,安全怎么保证?如果出了问题,该如何赔付?”
即便是工业互联网先行者GE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2018年,这家百年工业巨头先是被剔除出了道琼斯产业平均指数,随后又出售了部分通用数字业务。当年12月,GE宣布成立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专注于工业物联网软件业务组合。而Predix业务也告别早期的全面铺开,收缩至聚焦能源、航空等核心业务。
无论是哪个阵营的巨头,仅凭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对所有行业和设备的全面主导。因此,工业互联网市场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共生和竞合关系。
去年底,GE联合AT&T、IBM等主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与ARM、思科等联合成立的开放雾联盟宣布合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巨头们认识并准备携手将包括5G、AI以及边缘计算等多种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
据《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链接
谁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赢家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出关于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马化腾表示,产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将成为真正的主角。腾讯将作为它们的“数字化助手”,做好连接器、工具箱和生态共建者,帮助实体产业在各自的赛道上成长为世界冠军。
谁会成为未来To B业务的赢家?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程华认为有两类,一类是大的互联网企业,虽然它们自身并不生产制造产品,但正像消费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来自边缘力量一样,这些外部“鲶鱼”将会对产业互联网产生重要的推动力,他们可以依靠自身优势向零售、金融、农业、医疗等向上延伸;另一类则是大型制造商,在发展道路更复杂曲折的产业互联网征程中,大制造商的作用至关重要,国外如GE、西门子,国内像华为、海尔等。同时,航天科工、三一重工等也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平台,未来的佼佼者将会在其中诞生。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则表示,未来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很难出现巨头垄断的局面。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需求方面,都会因行业或者工艺流程等诸多方面而不同,各垂直领域更容易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当然,产业互联网领域空间巨大,普华永道发布的《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预测,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预计到2025年,这一商业模式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达到人民币40万亿至50万亿元。纵观全球,科技对B端赋能水平将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置于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首位,提出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意味着,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效能,已经走上快车道。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多国政学界人士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