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创新之根需立于应用的土壤

广西日报 2019-01-04 07:18 大字

八桂纵横

子午

《广西日报》2018年12月31日的一则报道,再次提到了广西研发的粉垄技术。此次,是因为中国土壤学会近日在南宁召开学术研讨会,以“粉垄耕作学术意义及研究方向”为题,就其科学意义、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进行交流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该技术可改变现有单一耕作模式和耕作面过窄不利于农业新发展的局限性,对现有耕地、盐碱地、退化草原、荒漠化土地生态重建等可进行全覆盖耕作,有望催生多元性的“现代粉垄农业”,应用前景广阔。

粉垄技术是广西农科院研究员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于2009年发明的,韦本辉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而所谓粉垄技术,通俗地讲,就是这种耕作技术把土壤旋磨成粉状,却又不弄乱土层,可使现有耕作土层加深一倍。而且粉垄机前行可一次完成“犁、耙、打”等全部耕作程序,避免了拖拉机多次往返作业对耕地的碾压。

在耕地总亩数不变甚至可能会击穿保底红线的背景下,这一技术9年来在全国24个省份35种作物上的应用表明,不增加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和人工成本,增产可达10%-50%,实现增产、提升品质、保水量增加等功效。

网络查询发现,历年关注报道粉垄技术的媒体,不止有农业经济类媒体,许多网媒或专业性很强的媒体,也都给予高度的关注。

中国土壤学会的“粉丝”量及社会给予粉垄技术的关注度,当不及影视小鲜肉或热门自媒体公众号的零头,但是,部分地区土壤、水、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害及严峻的防治形势,对每个人来讲则是相同的。可以认为,这项农耕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价值与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改变一下当前的耕地模式和手段,而会延展到绿色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业链价值提升。甚或对于存世久矣的华夏农耕文明的延续传承,也有一定的补益和丰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已成共识,其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思想统一与措施落实,尤被各地党政部门、各个行业产业、各个领域高度重视。应当说,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关键节点,处于瓶颈或陷入困局之时,也是新旧矛盾和问题积累到可能引爆的临界点之际。突破发展瓶颈、突围困局前行,唯有变革与创新。

仅就粉垄技术来说,9年多、24个省份,如此长时间大面积应用的结果,证明了其值得推广应用的经济价值和深远影响;实践又反过来说明了,根植于应用“土壤”之中的发明创造、求变创新,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前的根本动力,也更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创新的根与魂应立于应用的“土壤”之中。推而广之,大到学用借鉴现代西方科技创新的文明成果,比如手机汽车等,小到生活理念或生活方式的细微变革,只注重外在形式的创新,远不如追求实质性根本性的变革与进步。把求变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多放在应用之上,倒推突破突围的路径和理念,才不会把创新简单化为花样翻新,才会少些“奇技淫巧”式的忽悠和短视,多些埋头钻研的实质性求变创新。

另一个方面,各个领域产业的求变创新,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对民族文明文化的丰厚滋润,这种滋润又会反过来濡养一辈辈人的自信与精神,形成该民族是该民族、该地区不是彼地区的特质。从这一点上说,创新的根与魂要立于应用的“土壤”之中,并不为过,而是唯实。

我们期待着广西专家发明的粉垄技术,对五千多年中国农耕文明的传承延续,展现出更多滋润与修复作用。

新闻推荐

区招商办精准出击突破“双招双引”

本报讯(通讯员马文文)2018年12月29日,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委办公室召开2018年度工作总结和2019年度重点工作筹备会议,传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