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游“扣”5万!, OPPO客服:只退668元
半个月时间,支付宝和银行卡里近5万元不翼而飞,邢台的赵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8岁的儿子所为。今年7月,赵先生的儿子小远(化名)通过妻子的OPPO手机下载了一款名为“奥特曼传奇英雄”的手机游戏,购买装备累计充值消费近5万元。赵先生认为,该款手机内置游戏并未要求玩家实名,“未成年人极易被诱导扣费”,要求退还充值金额。然而致电OPPO手机官方客服后,得到的答复是,“根据规定”只能赔付668元。
《燕赵都市报》记者王士波
玩手游“买装备”半个月花5万元
赵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小远今年8岁,正在上小学。由于赵先生和妻子平时生意比较忙,手机上的教学APP就成了辅助孩子学习的工具。而妻子所持OP-PO手机中内置的“游戏中心”,也让小远迷上了手机游戏,“学累了就玩手游,当时也没太在意,只是告诉他玩游戏要节制。”
今年7月底,在外工作的赵先生接到妻子一通焦急的电话,“买东西时刷卡,发现卡上的余额不足15元”。查询银行流水记录,他才猛然发现妻子的银行卡账户有多笔通过支付宝消费的支出。回过头查询支付宝,让赵先生更加触目惊心———支付宝上的四万多元也不翼而飞。
记者从赵先生提供的账单截图中看到,自7月13日至7月25日期间,妻子的账户陆续向东莞市讯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打款290多笔,其中出现多笔单笔金额为668元的款项流出,“账单分类”显示为“通讯物流”,累计消费金额48297元。
夫妻二人并没有通过支付宝频繁支出,这些消费从何而来?频繁用手机玩游戏的小远让赵先生产生了怀疑。经过询问,小远承认自己玩游戏时“跳出买装备的窗口”。他告诉记者,母亲手机上有一款“奥
特曼传奇
英雄”主
题游戏,
由于自己
平时就喜
欢奥特曼
动漫,便
下载了该款手游并在游戏中充值消费,“想要升级接着玩就要买装备,买钻石,买礼包。”
小远说,游戏充值需要通过绑定支付宝支付,他在购买游戏装备时,开通绑定成功后,每次输入验证码完成游戏充值。
家长:没有实名制注册游戏平台:只能退款668元
赵先生称,夫妻两人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充值消费概不知情,但是小远尚属未成年人,该款游戏并未实名认证,游戏中的高额消费未在成年人监督下进行,所以要求游戏平台退回充值金额。“我们之前联系过该游戏平台,并提供了充值截图、身份证、户口本等证明材料,但对方一直没给处理结果。”
对于赵先生所说的情况,记者也进行了核实。在登录该款游戏后发现,游戏平台确实无需实名认证、在下载安装后便可直接进入,登录页面留有“谨防上当受骗”的字样。
“这样的提醒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根本毫无意义。”对于平台未对未成年人设置“实质”门槛,赵先生有些忿忿,“十几天里游戏扣费290多笔,最多的一天扣掉100多笔,仅7月24日、25日两天就被游戏‘吸走’超过3万块。”
因为该款游戏是OPPO手机“游戏中心”中的内置游戏,赵先生致电OPPO官方客服平台寻求退款。客服在电话中表示,确实核查到该账户在平台内下载游戏并有充值消费行为,如果赵先生可以进一步补充提供证明未成年人消费充值的资料,平台可协调游戏研发商办理退款事宜,但退款金额只有668元。赵先生追问为何退款金额与被扣金额如此悬殊时,客服只回答“这是我们最终的处理结果”,对其他问题一概表示“不清楚”。
这个结果显然不能令赵先生满意。事后经过查询,赵先生在网上发现自己的遭遇并非个例。“被这款游戏‘坑’到的大有人在,我们自发组织了一个微信群。”这个四十多人的微信群里大多是从OPPO手机商城中下载该款游戏被扣费的“熊孩子”家长,充值数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这些血汗钱因为动动手指就没了,我们都想讨个说法。”
手游“坑孩儿”谁之责?律师:未成年人买游戏装备是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北京德和衡(石家庄)律师事务所金融业务部主任陈江涛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时,《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如果家长能够提供证据证明高额游戏消费行为系未成年人所为,则为效力待定合同,家长要求退款的诉求本质即不予追认未成年人民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不予追认的效力待定合同法律后果则归于无效,且无效合同自始无效。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因此,家长退款请求是合理的,也是有法律依据的。
同时,陈律师认为,在此事件中,游戏平台、游戏开发商和家长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货币交易服务。”游戏公司应承担审核不严等主要责任。案例中提及的奥特曼传奇英雄并未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未成年人登录并进行虚拟货币交易,因此,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游戏商的过错责任较大,应承担绝大部分责任。在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中,家长作为监护人存在监护不力时,也需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
对于此事件,有专家提醒,游戏平台上新游戏时,应当审核该款游戏的性质、类别,防止游戏存在少儿不宜内容;游戏开发商应当增加技术措施,采取防止未成年人登录、注册、消费的机制,避免未成年人虚拟货币交易;家长应当多陪伴孩子,加强对自己密码、网上支付功能的管理,降低孩子虚拟货币消费的可能性。
新闻推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12月8日消息,1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