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报告:中国额外提高财政赤字率不低于3个百分点很有必要

澎湃新闻 2018-11-09 22:02 大字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11月7日在北京发布三季度宏观政策报告。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在报告会上指出,中国财政收支在总量和结构方面的变化轨迹在向高收入国家靠拢,同时也存在突出的财政问题。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尽管经济增速和利率之间的差距小,对未来债务率的自动削减能力弱,放在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中看,平均财政赤字率却很高。2008年-2017年期间,美国、日本、英国、欧元区、印度等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分别为6.9%、6.8%、6.0%、3.5%和7.8%,中国同期平均赤字率仅有1.5%。但是张斌强调,赤字率较低的欧元区反而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说明赤字率和债务率与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关系是模糊的。

从一般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普遍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包括法国最高为56.5%,德国44.1%,英国38.7%,日本37.5%,美国35.7%,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和南非最高,分别为34.7%和32.9%,中国为31.5%。但是其中中国经济职能占GDP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且不包含地方政府通过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及隐性债务。

张斌将政府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比作前门与后门,正是前门不通,才导致金融乱象丛生。过去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规举债、影子银行很多都是因为必须要做的基建无法从政府预算中出,于是与地方金融机构不规范不透明操作。前门不通然后走了后门,表面看起来只有1.5%,但如果计算口径中算上基建公益类与非公益类占比,过去几年赤字率8%、9%都出现过。

自2016年末监管部门开始整治影子银行活动,信贷与GDP增速的差异呈现大幅收窄的态势,影子银行规模也持续下降。2017年政府总杠杆率从上年的36.6%下降到36.2%,地方政府杠杆率由2016年的20.6%下降到19.9%,下降了0.6个百分点。尽管政府显性债务杠杆率相对较低,但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值得高度警惕。今年3月末,财政部下发了财金【2018】23号文。重点对金融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地方政府、PPP以及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行为进行了要求。

张斌认为,23号文件堵上了地方政府举债的“后门”以后,“前门”还远远不够宽。当前,预算内支持基建的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融资远不足以支持公益/准公益性质的基建投资。预算内支持基建的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融资远不足以支持公益/准公益性质的基建投资。如果仍然保持3%左右的赤字率,将远不足以弥补基建投资缺口,未来GDP增速将持续受到大幅负面影响。迫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压力,23号文件将难以真正执行,相当于是走了回头路,放弃了前期努力工作的成果。为了避免基建投资急剧下挫及其对GDP增速的负面影响,同时坚持23号文件精神,必须大幅增加财政赤字率,也将导致债务率的快速提升。从国际经验看,财政赤字率、债务率,与债务风险的关系较为模糊;从历史经验来看,计入公益/准公益性质项目债务的赤字率大幅上升也常有发生,并不危及政府信用。额外提高财政赤字率不低于3个百分点很有必要。避免赤字率与债务率上升引发过高风险的关键不仅在于控制债务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债务所对应的投资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投资在人口流入的大城市或东部沿海区域往往更有效。

23号文和资管新规出来后,各种口都堵死,如果地方又还要保需求保增长,有可能出现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更绕弯的融资工具,甚至有可能把手伸进产业基金中。换言之,如果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举债,通过企业在产业中融资,这将对公平市场的竞争环境有更大的破坏,对经济负面损失的影响也更大。

其次,对于公益/准公益性质的项目以及部分以及坏掉的项目涉及的负债,不要吝啬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以内,这实际是将财政赤字显性化、透明化,便于今后更加科学的管理,有助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经济风险、降低未来的真实财政负担。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额度是远远不够的。不该逼着企业和地方政府再走回头路。需要把政府赤字都显性化透明化,地方政府支出中很大一部分是公益类和准公益类债务,新增建设项目应该公开化,这样才能便于今后的管理,有助于维护未来宏观经济稳定,将政府支出水平合理化。政府债务虽然上去了,但是企业的债务就会下去,有利于降低真实财政负担,因为政府债务的成本比企业债务要低很多。提议在财政前门不要局限在那么保守财政赤字率水平上,前门一定要放得够宽,前门放得不够宽,后门一堆问题还会再来。

新闻推荐

沪指跌破2600点:银行股全线杀跌 A股市场继续缩量下行

11月9日,沪深股市三大指数震荡下跌,沪指跌破2600点。截至收盘时,上证综指跌1.39%,报2598.87点;深证成指跌0.64%,报7648.55点;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