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结合 演艺产业需要怎样的创新?
伦敦一年可以有1500万的演艺观众,甚至超过了看足球比赛的人数。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作为一个演艺综合体,一年总收入可以达到4亿英镑。奥地利每年一度的布雷根茨艺术节,可以让周围十公里的酒店全部爆满。
在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合并成立的今年,在上海全力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当下,伴随国家文化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内的演艺产业如何实现跨界合作与业态更新?尤其是文化和旅游该怎样结合,实现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10月22日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艺产业创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演艺文化产业和机构的代表,与金融界、投资界人士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跨界对话。
演艺产业创新论坛,演艺界、金融界、投资界人士跨界对谈
伦敦“演艺之都”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
“在伦敦市中心有55个核心的剧院,总共有200家剧院。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产业,吸引到了数以万计、百万计的人来参观、观看演出。我们一年共卖出了1500万张票,而纽约只卖了1300万张票。”朱利安·博德同时担任着伦敦剧院协会和英国剧场协会两个重要组织的总裁,他也因此提供了伦敦这一国际演艺之都的许多数据和经验,“演艺是推动海外游客在伦敦参观和游玩重要的因素。戏剧是重要的因素,把很多游客吸引到伦敦来。我们通过折扣票亭吸引海外的游客,来看我们的戏剧。”
而同在伦敦的巴比肯艺术中心,在创立之初就得到伦敦金融城的资金支持,为此,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的文化艺术机构,始终希望能够提供创新,并且能够有一种冒险的精神,把艺术的形式往前推进。
巴比肯中心总经理尼古拉斯·肯扬爵士介绍说,去年巴比肯中心共有4000场的活动,覆盖了各种艺术形式,有130万的参与者。作为一家非营利文化机构,巴比肯每年有4700万英镑的利润,但是每年的支出也达到了4700万英镑。正是这种非常平衡的预算,尽可能多地让观众产生欢乐和愉悦。
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总经理尼古拉斯·肯扬
论坛上很多中国嘉宾感叹英国在文化产业和戏剧产业的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一直关注文化产业的上海瑞力文化教育产业基金总裁王昕就认为,英国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上,是个全球性的范本。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上海和伦敦西区及纽约百老汇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打造演艺之都是具备条件的。但他同时提出,上海要打造演艺之都,要更多的思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分清楚市场、政府、非营利机构各自承担的责任,这方面伦敦和纽约都做的好很多。
黄昌勇同时直言,当下艺术产业还是缺少高质量的艺术产品,而只有坚守高品质的艺术,才是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较好路线。怎么样处理艺术和产业的关系,尤其是需要思考的。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
主持人骆新也表示,伦敦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项重要的机构,叫社会的第三部门。如同伦敦剧院协会,跳脱于政府和商业之外,因为第三部门的活跃,伦敦、纽约这样的艺术就变得更加活跃,其意义非常之大。但是中国在文艺领域的第三部门还是太少了。
聚橙的董事长耿军提到韩国首尔的音乐剧市场也有值得借鉴之处。韩国首尔有将近200个小剧场,从几十座到几百座小的剧场都有,从中孵化出了很多韩国自己原创的音乐剧。但上海目前还缺少足够能做原创孵化的小剧场群。未来政府可以为文创产业提供更多的孵化机制和空间。
戏剧小镇模式能否成为文化加旅游的新撬动点?
在探讨大都市演艺产业和城市发展结合的同时,中国如今特有的戏剧小镇模式也日渐成为热点。已经举办至第六年的乌镇戏剧节这几天正如火如荼进行,而在此次论坛上,已经粗具雏形的越剧小镇更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
导演郭小男从个人开始“跨界”,担任越剧小镇的董事长,他在论坛笑言,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可能是最好的跨界和业态更新。这是国家战略的调整,也为小镇这样的文旅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机遇。
越剧小镇是当地政府希望以越剧之名构建的戏剧小镇,未来会有10个左右不同的剧院,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同时,也可以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演艺的形态。
在介绍小镇发展模式同时,郭小男提出了“逆城市思考”,“今天早上有朋友来参加论坛的路上给我发信息,“下雨堵车、打不到车、可怕”,我回复了他几个自“城市的报复”。如果大家都在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里,生活和心灵的空间都会变得逼仄。而越剧小镇的自觉性在于,找到了一个新的生存方式,一种文化的方式,就是中国人从农耕文明开始应该有的优雅、清闲、宁静的生活态度,这是都市所不具备的。”
“何为文化?简单的说即衣食住行的方式。何为艺术?安置心灵的空间。其实越剧小镇的精神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剧种回到原乡,而是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为艺术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业态形式。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很多中国人曾经的生活方式,比如这里会有农庄,每家每户可以自己耕种,但这里同时也是一个小资的艺术村落,艺术工匠们可以在这儿安心创作。”
“我们的理想就是在这里为艺术和艺术家筑巢,成为一个孵化创作、艺术家驻地和展演为一体的梦里桃源。同时通过守住一方山水,张扬传统文化,传递中国艺术精神,这是很多大城市做不到的。”
戏剧导演、越剧小镇董事长郭小男
不过,对于戏剧小镇乃至很多特色小镇,如何平衡文化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在当下仍会遭遇不同的看法。如何避免过分商业化,成为很重要的议题。
在论坛上,几乎所有嘉宾都看好戏剧小镇的模式,但同时也提出,建设和运营小镇,其实更需要一种文化情怀。但仅有文化情怀也不行,还是需要用商业模式反哺文化。
参与论坛的上海银行负责文化产业特色分行的行长李文静就提出,任何产业需要生存和维持必须有一个持续性,商业和文化必须要有一种结合。
曾经是媒体人现在关注文化产业投资的王昕认为,“情怀不能当饭吃”,文化到最后谁来把握是很重要的,文化人来做肯定会有一个把控,能把文化做到更重要的地位。
奥地利布雷根茨艺术节每年一度的水上歌剧吸引全世界的游客
王昕举了奥地利布雷根茨戏剧节的例子,认为这是戏剧小镇最可效仿的案例。“那个小镇一年只做一个月的艺术节和湖上歌剧,但周围10公里的酒店全满了,除了剧以外带动文化的辐射效应。这是全球最成功的例子,期待未来中国小镇也有这个感觉。”
对此,郭小男坦言文化和商业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小镇在成立之初就确认所有的产出将全部用于小镇建设。英国把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做成了莎士比亚小镇,他们能把莎士比亚做到这么极致,成为商业品牌、文化品牌、历史品牌。全世界都知道莎士比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的汤显祖,这可能就是我们需要跨界、要业态更新的一些地方。”
新闻推荐
我国将设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抓紧提出降企业税负和社保费率办法
消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一要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年底前修订完成并全面实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