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的“郑州模式”
郑州市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全面推动智能制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郑州制造”成为向世界展示郑州形象的一张闪亮名片———
顺势而为的“郑州模式”
——— 新旧动能转换八市行之郑州市(三)
□本报记者 武希刚 李玉亮
“借得东风好扬帆”异地采访系列报道
今年上半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300多辆产自郑州的宇通客车穿梭在俄罗斯各个城市间,成为足球场外一道风景线,也叫响了“郑州制造”的品牌。
作为国际主流客车供应商,宇通客车销量连续15年取得全国第一,连续7年取得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达20%以上,市场覆盖世界五大洲,批量出口法国、英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
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小厂,到中国客车行业的老大,再到国际主流客车供应商,宇通发展的秘诀在哪?
翻阅宇通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牢牢把握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是宇通发展的根本和潜力所在。
早在2006年,宇通就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技术能力最全面的实验室,总投资约2.6亿元。在技术创新上,宇通始终保持高投入、高标准和前瞻性。宇通每年投入3%的销售收入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特别是对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能源技术,高度重视、提前布局、不断探索,已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尤其是在客车制造领域,宇通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电子化、轻量化、智能化等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储备,并不断地应用于产品,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窥一斑而见全貌。
包括宇通的客车和校车在内,广州风神郑州分公司的新奇骏、上汽乘用车的荣威/名爵SUV、郑州日产的皮卡等均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位居前列,以郑州为绝对主体的汽车产业已成为河南省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2017年,全市生产整车54万辆,全市汽车工业产值完成1102.5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11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目前拥有汽车核心配套企业150余家,主要零部件产品涉及动力电池、发动机、汽车线束等,带动了省内新乡、焦作、南阳、安阳等地配套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近30%。
根据郑州市工信委编制的《郑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到2020年,郑州市整车企业产能将达到200万辆,汽车产量超过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20万辆。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世界客车制造名城、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具有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示范应用高地和汽车后市场商贸信息中心,成为全国一流的综合性汽车新城。
一枝独秀不是春。
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自主研制的应用于迪拜深埋雨水隧洞项目的两台大直径盾构机下线,成为目前我国出口海外的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凭借过硬的技术力量,中铁装备在海外市场步步为营,攻城略地。
三全、思念等速冻食品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郑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和物流中心,带动河南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跨越与转变。
……
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郑州制造”走向全国和全世界,成为向世界展示郑州形象的一张闪亮名片。
今年2月,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三家郑州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制造开始融入郑州工业转型发展全过程。
近年来,郑州市大力实施落后产能“清零”行动,加快淘汰造纸、水泥、铁合金等一批行业落后产能。
2017年,全市高耗能产业占比降至40.5%,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及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占比达55.8%,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17年,全市高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7.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12.8%。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2017年拥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1055户,比2000年增加1003户。
在这一过程中,郑州市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全面推动智能制造。
4月20日,郑州市正式发布《郑州市“十三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郑州“智造”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一大批工业新型制造模式相继涌现。
以海尔郑州互联工厂为例,通过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开启了空调业的“个人定制”时代。“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等环节。”海尔中央空调智能互联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海尔大规模定制平台上,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实际需求,选择产品的功能、材质、颜色、款式、图案、容积等,有定制需求的部件可以按照个人需求进行选择或自行设计。
宇通客车通过智能工厂建设,产品研制周期从32个月缩短到16个月,生产效率从8小时生产13.3台增加到18.5台,提升了39%,单车制造能耗降到2606元,下降了35%。《规划》同时提出2025年发展目标:形成一批具有业务相关多元化特征的智能制造装备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和一批在其业务细分领域具备较强话语权的“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业产业链就地配套,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构成较强的产业链竞争力,产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新闻推荐
微信公众号“商务微新闻”10月17日消息,10月17日,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介绍了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运行情况。根据海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