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化生物学视角审视金融市场 ■郑渝川
适应性市场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作者:【美】罗闻全译者:何平出版时间:2018年7月
美国生物金融学创始人罗闻全在《适应性市场》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适应性市场假说”。他认为,人本质上是学习和适应性动物,可以基于经验、观察等方式修改直觉;同时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前瞻性分析,在不断试错过程中更新经验。金融市场运转受人的上述特征影响,更多适用进化生物学原理,在适应中发展。从这个角度审视金融市场,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金融工程中心主任罗闻全,长期致力于用生物学进化论来解释人类行为、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并因此提出适应性市场假说,开创了生物金融学。罗闻全所著的《适应性市场》一书,将神经科学、进化论、计量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系统阐述了适应性市场假说,强调人的理性与不理性并存,指出这是由进化力量塑造出的人类特征。
作者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行为偏差,但人本质上是学习和适应性动物,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自己的观察等方式来修改直觉;同样,由于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够进行前瞻性分析,在不断试错过程中更新自己的经验。金融市场的运转,从根本上受到人的上述特征影响,即市场会与众多主体的行动、学习、相互适应等产生复杂的互动,市场本身也会在适应中发展,这对于金融监管提出了同步发展的要求。
这本书讨论了心理学家发现并梳理的行为偏差,指出诸如损失、厌恶等行为偏差广泛适用于交易者、投资者、金融机构管理者、监管者。作者认为,行为偏差是人天生的提前预测和计划倾向的结果,之所以表现出偏差,是因为这些认知倾向是在非金融情境下形成,却被错误地应用在了金融投资的环境、情境之中。
因为行为偏差的广泛存在,理性经济人其实是不成立的。特别是在对待金钱(利润、利益、损失、成本)的问题上,人要作出准确的、调和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选择,难上加难。作者援引神经科学的研究指出,大脑不会“理性地”处理回报和损失,尤其是对于不同时间跨度的价值的处理,更是表现出追求短期既而忽视长期的倾向。这也应验了凯恩斯的观点,人被自己的动物精神所控制。“恐惧、贪婪、快乐和痛苦是金融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人的决策过程,与理性经济人的超理性相距甚远。但对有效市场假说深信不疑的许多人,即便认识到、也承认现实中的人与理性经济的人存在差别,市场上经常出现的群体性非理性行为也能佐证这一点,但依然试图淡化这种差别。作者指出,无论是金融史上的若干记录,还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金融市场实际运转情况,都表明理性投资者对于错误判断的迷信——“理性在生物意义上太有限了”。
这本书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梳理了人类进化历程,指出不但是人,而且其他每个物种,都是由突变、竞争和自然选择所塑造的应对环境改变的结果。作者提出的适应性市场假说,是在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上构建的,而主流经济学即20世纪中期由萨缪尔森建立的经济学,地基是物理学,后者符合优雅数学推导的思想,但前者能够更好地反映个体的人以及群体、社会在复杂情境中的选择。
作者以适应性市场假说,叙述对冲基金是如何从20世纪90年代初默默无闻发展到今天广为人知的状态。对冲基金之所以会在金融市场中找到大量的切入机会,说到底是因为,一直到20世纪末金融市场主要依托主流经济学的观念、方法和模型。而对冲基金的操盘者往往会将市场、机构、投资者个体都认为是生物体一样具有适应能力的对象。
市场的不稳定,很多情况下呈现出自发摆动的特征,市场无效率的程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依照适应性市场假说,外部市场风险的增大,市场波动性的增强,就越应该注重做好风险与回报权衡,要更好地优化投资组合,进行被动投资;因为资产类别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因而今天通过资产配置来管理风险的效率会下降;长线投资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增大,投资者需要更为积极主动地管理风险——这些均是与传统投资观念和理论背道而驰的判断。
这本书还以适应性市场假说的视角,重新审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强调应从金融生态系统的建立、运转和破坏来看待金融危机。作者罗列了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同观点立场的经济学家等对于危机成因的解释,认为不能简单化、直接化地用华尔街投行及交易员的贪婪、监管部门渎职及监管规则繁冗而难以操作等因素来推导成因。书中的观点是,在金融危机最基础的层面上,贪婪压倒了恐惧,因为系统中各层级的人无视变化的环境,反过来适应了高风险操作。在危机之前,人们已经适应了“长期缓和的环境”,而忘记了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主动调整、再适应才能生存发展。
依照适应性市场假说,传统的风险管理、危机管理,之所以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显得失效、过时,是因为管控风险的机制所适应的是市场常态运行的状况,如果监管机制、内控机制一成不变,就很可能让监管变成刻舟求剑。
作者举例分析,诸如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运行机制,该委员会没有监管职能,专司搜集与分析事实,积极与公众进行沟通,让交通运输领域的事故苗头、潜在问题以及事故成因等可以以全貌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因此,作者建议,剥离金融监管部门与被监管者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促成没有利益勾连的新型监管调查机构产生,增加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让投资者获得更为充分和准确的信息,并通过更为严厉的法律连带责任,促使金融机构适应责任化的运转方式。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10月12日,苏州稻香村诉北京稻香村案在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苏州稻香村在一审中获得胜诉,北京稻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