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铜臭冲淡了药香 ◎超凡
[摘要]◎超凡
中药的价值核心只有一个:疗疾治病。延展一下,益寿延年。
假如是益寿延年的药贵一些,世道人心倒可以理解,人参虽好,毕竟不能当饭吃,穷人一辈子没见过“品级”的人参,并不影响生儿育女,终其天年。要是治病的草草棒棒,也把价值弄到天上去,恐怕多半人心理就会有落差,进而失去平衡。
关于物品价格,自古以来奉行“物以稀为贵”原则,中药自然也遵循这个规律。
珍稀药材,因为数量稀少,价值珍贵,而价格高昂,这个谁都可以理解。再说,它之所以珍稀,相对应的,用处也珍稀,也就是并不常用,不常用的东西,贵也罢,贱也罢,终归意义不大。但常用的药材如果暴涨价格,就会影响到一般人的支出了。
从近年市场看,不少的药材品种出现暴涨暴跌,其原因并不是产量和用途出现变化,而是“资本”进入药市兴风作浪,炒出了非规律的价格。
一般地说,中国内地的中药材价格走势或曰涨跌,大的方面说受四个主要的因素影响。
一是天气。
旱、涝、冷、热,制约了植物的生长和丰欠,中药材大多为植物,也受这个规律影响。表现在人工种植为主的药材价格上,就会出现强烈震荡。比如白术,在生长后期怕涝,有一年秋季,秋雨绵绵下了20多天,普遍田地积水,大部分快要成熟的白术被水浸泡,烂在了泥地里,全部绝收。结果,白术价格由原来的80多元一公斤,涨到200多元一公斤。之后,农民大量种植、连年丰收,又跌至十几元一公斤,经过这次价格“过山车”有许多经营白术的千万富翁,变成了欠债的穷人。再比如南方的枳子、枣仁、金银花等植物,如果在坐果期间,突然一股寒流南下,大范围的花蕾全部冻坏,即使后来侥幸有些收成,但也不及往年的一成,正常的市场供应量无法满足,价格就得暴涨。
天气的变化,关系的不仅是农业的收成,也左右着中药材市场的价格变化。
二是天行。
在中医理论里,有一个词叫作“天行病”,现代称为流行病。或者是由于天气的异常变化或其他星球对地球的影响超出往年,从而释放了一些不常见的病毒导致。如1962年的乙型脑膜炎,死亡致残率很高,全国流行;又如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霍乱;再如本世纪初流行的SAS,针对中华民族,都属于“天行病一类”。大范围的流行传染病,需要数种有效的中药控制,短时间内用量之大,超出想象,SAS流行的那年春季,板蓝根冲剂成为家家必备的中药,人人喝,户户饮,用量激增,导致价格飞涨,十几元一斤的货物卖出了一两百元的天价。
天灾人祸导致中药价格涨跌。
三是人工操纵产量。
一帮药商组成“专药团”,学习温州炒房团的做法,专做某种药材,如枣仁、八角、枳实之类,“专药团”集中大量资金,到“圈地收购”,甚至“毁坏性购买”,比如枣仁,首先估算全国销量,减去存量,估算市场用量,估算当年产地的产量,然后,雇人把产地多余的花和果实,全部毁坏,人为造成减产,使这种药材产不敷销,从而抬高价格——这令人想起我们曾经批判过的案例:美国人把牛奶倒进大海,也不给穷人喝。
至于囤积居奇,更是药界的常态。
四是资本炒作
前几年房地产曾一度疲软,不少热钱从地产也退出,杀到了中药市场,巨大的资本足以垄断了一两味大品类的药材或小品种的“冷药”。大宗如黄连,本来产地每年产量不低,足以敷用,价格很少波动。在资本运作下,大批量从产地直接收购后,存入仓库,不投放市场,一连数年的库存,使市场基本断货,再一步步抬升价格,攀升到平时的几倍十几倍时,再倾销市场,资本持有者赚得盆满钵流,而药农遭受重大打击,小散户们在“买高不买低”的习惯下,高价吃货,此时被套牢或者成为资本的牺牲品。小宗冷僻药如覆盆子、重楼等,曾被资本炒作到每公斤几千元以上,资本出逃后,大量的种植者需要长时间消化其影响。
中药是中国的国宝,犹如深闺的闺秀,所以被称为药香,因为有疗疾治病的作用,在人们心中有神圣的地位和感情,现在,她被资本的铜臭所熏染,所左右,如同是逼良为娼,而且是合法的操作,实在叫人痛心疾首,欲哭无泪。
在人多地少的现实面前,几乎可以断言,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管是农作物还是中药材,价格总会是此高彼低,按下葫芦起来瓢——土地就那么多,种这个就不能种那个,所以,现在我们也从越南、缅甸、尼泊尔等国进口“中药”了——按说,进口的不该叫“中药”的,可是叫啥呢?
新闻推荐
在当前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环保行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受到较大影响,资金短缺之下,亟须金融部门“输血”以及采用新的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