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美经贸摩擦的缘起
针对美国近日可能推进对中国2000亿美元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商务部6日回应表示: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将视美方行动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从此前美方表态来看,美国很可能还会有所行动,二战后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恐怕仍会延续下去。
两个最大经济体的贸易摩擦何以发展至此?原因是否真像美国所说只是为了削减贸易逆差?中国为什么会成为美国口中“不公平竞争”的代表?
对骄傲的领先者来说,后来居上的追赶者不仅会引起警惕,更会轻易点燃其不满。当优越和傲慢的物质基础不再那么明显,偏见就会趁势而入,大张旗鼓地引导人们只去看那些最唾手可得、最容易处理和最好理解的信息,并让他们相信,所见即是事实。
现代政治心理学之父罗伯特·贾维斯就曾说过一个醉汉在灯柱下找钥匙的故事,因为醉汉觉得灯柱下的光线更明亮。
那么灯柱以外,到底有些什么?
1.数字变化引起的忧虑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官网上,关于美国经济有这样一段论述:
根据以购买力平价转换率衡量的GDP比较(注:PPP,购买力平价,简单说就是不同货币对同样商品的购买力水平),直到2014年,美国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现在却滑落到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位。中国在过去40年中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国三倍。(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GDP measured at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conversion rates, the US economy in 2014, having stood a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slipped into second place behind China, which has more than tripled the US growth rate for each year of the past four decades.)
同样根据中情局的统计,中国的领先从2014年开始一直在延续:2017年,中国的购买力平价GDP排名第一,欧盟次之,美国第三。此外,2010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国,2013年成为最大贸易国。
这些数据,对中国人来说当然是值得欢欣鼓舞的成绩,但是对于一贯以老大自居的美国,显然不会感到愉悦。
2.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竞争
根据中国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内生产总值五年来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这些变化对内正在重塑中国的经济增长格局,向外则会体现在对国际生产和分工的影响。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贸易与投资学教授Robert Lawrence在今年8月份的文章《How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Confront China Without Threaten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美国如何在不威胁全球贸易体系的情况下应对中国)中就提出:
中国早期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装配产业,这意味着中国和美国的出口几乎没有重叠。但是,中国最近的产业政策旨在提高其在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这一直是发达经济体专长的领域。
文章列举了机器人、自主车辆、制药、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生物医学等产业,指出中国的目标是在这些领域更加自给自足。
正如这位研究员所说,随着中国的产业调整进一步升级,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位置也将逐渐上移,从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出现竞争。这一点让美国无法无动于衷。
3.中国扩大开放在改变着地缘政治格局
多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带一路”建设、各种区域性合作,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也正因为如此,2017年底白宫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正式将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对手”,还列举出如下观点:
中国试图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取代美国,扩大其国家主导经济模式的影响范围,重塑对其有利的地区秩序。(China seeks to displace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expand the reaches of its state-driven economic model, and reorder the region in its favor. )
中国在南中国海努力建造和军事化前哨基地,这危及了贸易的自由流动。(Its efforts to build and militarize outpos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ndanger the free flow of trade.)
通过扩大不公平贸易、投资关键产业、敏感技术和基础设施,中国在欧洲获得了战略立足点。(China is gaining a strategic foothold in Europe by expanding its 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investing in key industries,sensitive technologies, and infrastructure.)
中国正在扩大其在非洲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从二十年前在非洲大陆的一个小投资者成长为今天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China is expanding its economic and military presence in Africa, growing from a small investor in the continent two decades ago into Africa”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today.)
中国和俄罗斯将投资目标定位于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力,并获得与美国相比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已达数十亿美元。(China and Russia target their investmen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o expand influence and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is investing billions of dollars in infrastructure across the globe.)
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贸易战略正在不断增强其地缘政治野心。(China”s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and trade strategies reinforce its geopolitical aspirations.)
啧啧,看到这些论据,简直有点忍不住要骄傲了呢——原来中国在美国眼中这么厉害。
可问题是,中国有实力并不等于中国就要当霸主。美国以己度人,显然毫无必要地把中国放在了对立面上。很多时候,原本win-win的事情,就这么被生憋成了against。
4.美国重振国内经济的需要
如果说美国经济发展近年来不景气,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中国崛起是否就会消蚀美国的增长?美国的经济振兴是否必须以对外打击为手段?
中情局网站显示:
2000年以来,2001到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翻番,2006年美国房价达到顶峰,美国消费者负担大增,许多个人拖欠了抵押贷款;2006到2008年,油价再次上涨50%,银行抵押品赎回权在同一时期再次翻倍,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也迅速扩大。
次贷危机、房价下跌、投资银行倒闭、信贷紧缩以及全球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在2008年中期陷入衰退。GDP持续收缩直到2009第三季度,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历时最长的衰退期。为了稳定金融市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设立了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政府使用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购买了美国银行和工业公司的股票。
2009年1月,经国会通过,前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在未来10年提供总计787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用于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复苏,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增加支出,三分之一用于减税。
美联储2012年12月宣布,每月将购买85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债,以压低长期利率,降低失业率,稳定通胀率。随着美国经济持续低增长,美联储多次选择加息。
201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减税和就业法案》,总统特朗普签署生效。该法案将公司税率从35%降低到21%,将最高收入者的个人税率从39.6%降低到37%。该法案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在今年上半年开始显现。
除此之外,由于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美国政府总计支出超过1.9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美国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取决于其国内的财政及货币政策、经济结构、国际战略等,跟任何其他国家并无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因其他国家内部发展受到多大影响。
5.假想敌
如上所述,既然美国的经济发展顺利与否并不在于中国,为什么美国官方要大肆强调中国对美国的负面影响?为什么美国国内会认为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就业?为什么要以“不公平竞争”和“盗窃知识产权”等理由对中国横加指责?为什么还要大动干戈发起对华关税战?
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打“中国牌”聚焦国内关注点,对内展示为美国民众争利益争得更多政治筹码、对外树立叫板“不公平贸易”的强悍形象,通过将“贸易战”与振兴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相挂钩,让后续各种措施显得更加有的放矢,而且看起来“卓有成效”;
二是出于零和博弈的战略思维,认为中国壮大了势必就会妨碍美国,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了就会挤占美国的生存空间,抢夺美国原有的优势地位,大国之间一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因此才会对中国近年来在知识产权、向外资开放、技术共享等各方面的努力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三是不同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及价值观体系,美国一向尊崇的包括个人英雄主义、竞争中的独占地位、排他性的成功,中国的上升因此就具有了动摇其“绝对优势”的意味,也不再是沿着美国设想的路径前进了,这一点跟中国主张的“和而不同”很是不一样。
白宫前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曾明确表示:“我们正在与中国进行经济战。25或30年内,我们中的一个将成为霸主,而如果我们陷入其中,霸主将是他们。”
在国际化分工日益密切的今天,在世界真正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球村的未来,“霸主”这个提法本来就显得老旧和过时。或许,放下成见,放下争斗的包袱,放下必须被所有人仰望的主角光环,才是大国应有的风度和担当。(本文原题为《傲慢与偏见:中美经贸摩擦的缘起》)
新闻推荐
(一)8月底美国与墨西哥达成新贸易协议以来,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另一成员加拿大的表态就格外受到关注。继上周五美加谈判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