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小米股价昨日大跌,盘中跌破发行价再引关注 因『爆雷』小米下架P2P 受损失的投资者怎么办?

华商报 2018-08-03 02:05 大字

作为今年在港上市最具影响力的独角兽之一,小米的股价走势成为创投界关注的焦点。昨日小米(小米集团-W01810)在香港市场上出现大跌,一度下跌近5%,盘中跌破17港元发行价,收盘下跌3.36%,股价报收17.26港元。

创投界一直认为,小米和美团IPO三个月内的股价走势,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一级市场的投资价值取向。而昨日小米股价盘中破发,一下子将小米近期因导流的P2P平台接连“爆雷”,而深陷信誉危机再度推向前台。那些经小米导流而踩雷的“米粉”,高喊着“让小米负责、让小米付出代价”……小米目前已经下架P2P广告,可那些“米粉”的损失怎么办?

P2P行业频频爆雷,推广理财产品的小米也出事了

有小米用户日前向华商报记者反映,通过小米VIP任务和小米运动APP推广,下载了一些P2P理财产品,并且能得到返产品、返现金之类的优惠。但从今年1月份开始,陆续有平台出现爆雷和跑路的情况,导致投资资金无法追回,甚至有人称损失高达百万元。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据不完全统计,爆出问题的P2P包括秋田财富、2025、小诸葛、靓钱宝、小灰熊金服、金柚金服、吆鸡理财等十余家,以上应用目前在小米应用商店均已消失。另外,从小米用户的反馈来看,目前在小米VIP任务和小米运动APP中,也已经看不到有关P2P理财应用的广告推送,不过,应用商店中仍然可以找到不少理财类应用。

华商报记者8月2日发现,在小米应用商店金融分类下,除了小米旗下的小米金融、小米贷款等应用,还可以下载到悟空理财、人人贷、宜人财富、拍拍贷财富等多款理财应用,而不少应用的介绍中,也标注着注册送红包、邀请有礼等优惠。

在此前发布的IPO招股书中,小米曾提到其在金融领域的布局:2015年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在“理财产品代销”方面,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成为问题理财的推送者,小米的遭遇并不偶然。最近一段时间,P2P行业正在经历又一轮“爆雷潮”。据网贷之家统计,仅在7月份,全国就出现了问题平台165家,其中提现困难143家、跑路19家,经侦介入3家。在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大量平台无法坚持运营,部分自融平台尤其明显,由于平台问题不断曝出,投资人出于谨慎,又导致平台流入资金大幅减少,资金链断裂后出现提现困难或跑路等恶性退出情况。

小米称已全面下架P2P广告,投资者的损失怎么办?

从小灰熊金服“爆雷”而引发“米粉”对小米质疑的声音出现开始,小米曾一度保持沉默。而随着事态的持续发酵,小米终于在7月24日有了回应,称正全面清查金融类的应用。

最新情况是,小米已将这些理财平台下架。小米公司公开表示,从6月底开始,陆续收到用户投诉反馈,在业内P2P平台陆续“爆雷”波及小米平台。在MIUI中接受这些P2P平台推广的用户可能面临损失。接受投诉反馈后,小米第一时间下线了所有P2P推广广告,并与用户沟通统计,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

小米公司称,目前应用商店已全面清查并下架超过三千款金融理财类应用,不再收录新增的P2P理财类应用。

8月2日下午,华商报记者采访了小米公司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该人士也对华商报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但用户并不买账,有米粉质疑:之前投资者的损失怎么办?有新浪微博用户称:“小米P2P全家桶了解一下,年轻人的第一次倾家荡产……这些损失小米不管了吗?”另一位用户称:“感觉这事要凉凉了吗,“米粉”已经无力回天。”

此外,华商报记者查询发现,知乎平台帖子“如何看待小米科技推荐的P2P平台相继爆雷”还是热门话题,引发众多网友声讨,认为“小米最新回应就是避重就轻”。不少用户还认为,小米和某些P2P平台有深度合作,因为不少理财产品的福利奖品是小米产品,而且VIP任务也有引导他们投资的行为。

小米该不该担责?“得相关部门调查才能得知”

那么,小米究竟该不该为经小米导流投资P2P而踩雷的“米粉”负责呢?又该负怎样的责任?

米粉“咪咪”说:“大家并不是看到广告而选择投资那么简单,“米粉”大多是通过小米手机的“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任务系统来完成P2P平台APP的下载、注册,而且投资一定金额后还能获得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等小米产品的奖励。这样的导流获客方式,怎么可能是“纯广告合作”?”

对此,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金融机构基本都是持牌经营,但P2P目前是特例,因此如何进行推广、导流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果从《广告法》角度出发,那么对小米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是否尽到了审核义务,而这需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才能得知。不过说实话,就P2P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即使手续齐全,也难以鉴别其是否合法合规。”

“但如果小米在与P2P平台的合作中并非只是纯粹的广告发布商,而是被界定为中介投顾服务或提供通道服务等类金融业务模式,那么小米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参照的就不仅仅是《广告法》,更多地要按照金融监管办法来监管。”董智毅认为。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P2P平台与应用商店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导流,纯粹推送信息;第二种是导流+风控模型,应用商店除了收取推送费用,还会再抽佣利息收入;第三种就是导流+风控模型+联合放款,相当于是与P2P平台共同出资贷款的模式。

“具体怎么样的合作模式,还得小米来证明。”董智毅认为。

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要认定小米公司责任存在一定难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同舟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兵认为,核心争议点在于,小米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是否履行了《广告法》所确定的审查义务(2015年修改后的《广告法》的第34条)。从目前反映处理的情况看,似乎并不能推定小米平台存在违反审查义务的行为,当然“米粉”要想具体获知小米平台是否违反了审查义务似乎存在相当的困难,为此受害“米粉”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反映小米平台涉嫌违规的行为,由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相关情况可能更为妥当。

小米去年广告收入56.14亿元,毛利率高达81.8%

上线P2P广告背后,就小米的经营来说,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

7月9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之后,小米成为港股首只以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的新股,而从其招股书所披露的细节,也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发展蜕变。

招股书显示,小米在去年的营收已达到1146.25亿元,主要来源于智能手机(70.3%)、IOT与生活消费产品(20.5%)、互联网服务(8.6%)及其他(0.6%)这四大业务。不难发现,智能手机仍然是小米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和两年前的2015年相比,该业务比重已经下降了1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的收入比重都在增加。至于其他收入,主要来自硬件产品维修服务,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据了解,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主要是指销售小米自家其他产品,包括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音箱及智能路由器以及生态链和其他智能硬件产品、部分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服务在小米营收中的占比仍不足10%,但这部分收入增速却很快。同时,这部分收入的毛利率远高于其他业务。

去年小米各业务板块的毛利率平均为13.2%,其中智能手机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相对较低,分别为8.8%和8.3%。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率高达60.2%,而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主要由广告服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组成,广告服务毛利率更达到81.8%,在各业务里最高。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高毛利率,小米广告收入的增速也十分惊人。2015年至2017年,小米的广告收入分别高达18.21亿元、38.38亿元及56.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今年一季度,小米的广告收入破天荒达到了18.74亿元,已超过了2015年全年广告收入的总和。

这其中,究竟有多少广告收入来自其与P2P平台的合作,华商报记者无法从财报中获知,但显而易见,近些年P2P公司在营销和获客方面的大手笔令外界印象深刻。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P2P平台花费重金和精力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争夺存量用户,部分平台的营销费用在销售费用中的占比,高达九成;花费最多的平台,一年达到上亿元。

外界认为,在下线理财类应用推送的背景下,不排除可能对小米公司后续财报和今年整体财报的广告服务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失去“米粉”的信任,小米核心业务也将遭重创

业内人士还认为,最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小米在国内的业务或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势头很可能将因此受挫,而它寄予厚望的互联网业务也会因此受到重创。

一位不愿具名的科技行业人士对华商报记者分析说,小米的粉丝大多是年轻人,此前由于其性价比和口碑而选择了小米,并成为忠实的米粉。但此次“爆雷”事件彻底让粉丝们寒心,众多米粉变“米黑”,尤其从长远来看,失去大批“米粉”的信任会影响到小米的核心业务,因此很可能给小米带来更严重的损失,但具体影响到什么程度暂时还不能确定。

华商报记者查询发现,小米招股说明书中关于“米粉”规模有这样的表述:2018年3月,MI-UI月活跃用户约1.9亿,在上述活跃MIUI用户中,存在着一群被称为“米粉”的热心用户,他们忠诚于小米品牌,积极参与小米平台,并积极为公司的产品研发提供建议。截至2018年3月31日,拥有5个以上小米互联产品(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米粉”数量超过140万。

但事实上,从各大社交网站不难发现,已经有不少米粉开始抛弃小米。有微博用户直接@小米公司,表示“你已经失去我了”。还有用户则哀叹:“但愿天堂没有小米和P2P”。

也有分析人士告诉华商报记者,小米最初是靠手机等硬件起家,赢得了“米粉”的青睐。但随着营销推广等的全面推进,“软件”利润越来越成为小米的主要盈利渠道,生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未来有必要提高营销审核标准和准入门槛。华商报记者 查京京

新闻推荐

营收下滑、质检上榜 拉芳家化“翻身”难?

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从成立时的声名鹊起,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拉芳家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拉芳家化”)在国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