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狂欢的商业,迷茫的设计

新京报 2018-07-27 02:18 大字

■封面评论

最近,有不少行业报告都指出,经历了三四年的“探底”,时尚零售业终于迎来了复苏的时刻。单从表象上来看,几大奢侈品集团和品牌的业绩数据或可证实这一说法:LVMH集团2017年业绩大涨13%至426亿欧元;受益于Gucci等核心品牌强力增长的拉动,Kering集团2017年全年的销售额同比上涨27.2%,毛利率高达65.4%;Chanel也不甘示弱,2017年的销售额更是达到96亿美元,同比增长11%;就连被业内调侃遭遇“中年危机”、跑得最慢的Hermès在2017财年的销售额按恒定汇率也增长了6.7%至55亿欧元。

创新总是容易在逼仄的环境中迸发,这轮复苏里面,的确有不少惊喜出现。

譬如AlessandroMichele在2015年后为我们带来的“老的新东西”,让Gucci成功以潮牌形象回归,开启了老牌奢侈品品牌集体探讨如何“改头换面”的新时代。再如数字化与电商化的深入发力,产销低迷让奢侈品品牌愿意纡尊降贵亲近网络渠道,而这一举动也为它们带来了实际利好,贝恩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17年奢侈品行业的在线销售额增长了24%,赋能强劲。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行业复苏也不例外,得到与失去,就像硬币两面,总是在市场漩流波动时,显露出不同的样子。

一方面,在行业低潮期中,年轻一代消费者作为增量市场,成为了大牌们的必争群体。而他们的审美与消费偏好,也在一定意义上引导了传统奢侈品的形象定位发生位移——给人以距离感的、为精英阶层服务的传统奢侈品品牌,其中很大一部分正在逐渐变为服从于营销流量与流行审美的“大众高端消费品”。

做出如上论断的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博士指出,奢侈品品牌两极分化不可避免。超高端的奢侈品品牌与轻奢化了的、所谓“大众高端消费品”品牌的品质、定价差异将会越来越大。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众高端消费品”那部分,在制作和产销上,必然会牺牲一部分奢侈品此前宣扬的“品质要求”或是“限制条件”。它们首先会屈从成本,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制造商。最明显的例证便是前几年,大牌经常会标榜“MadeinFrance”或“MadeinItaly”之类的本土制造,但近些年出于成本考虑,传统的手工制造坊出品,早已被东欧、亚洲的制造商们所代替,有些大牌还因为遮掩“异地制造”的真相,而在资本市场上惹上是非。

而在设计上,它们会越来越像是一般消费品,受流行文化与市场营销牵制影响较大。所以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大牌出品中,街头风格侵入严重:非传统材质、直抒胸臆的Slogan、超大的Logo等元素开始引领风潮。营销专家口中的所谓“爆品”越来越多,大牌也乐于利用网红、快闪店等与潮流文化更为亲近的营销方式来制造出更多的话题,从而售卖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更高的效益。

上述改变看似顺应市场,但在商业狂欢的背后,其缺陷也不容忽视。

在“爆品思维”之下,设计师在创作之时,难免会参考之前的成功案例,譬如刺绣、PVC等元素火了一个之后,几乎马上会引发全行业效仿。对流行的跟风,令大牌产品原创度越来越低,同质化严重,有不少消费者都反映这些年奢侈品品牌们的衣服越来越相似了,“撞元素”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对于流行的追捧,还会进一步挤压原创度高、独立性强的设计师品牌的生存道路。“小而美”的设计师品牌一直以来都是孕育时尚新生力量的摇篮,然而这一群体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养育。短期内的影响,无非是购物少了一些选择,但放长远来看,设计师品牌势力的式微会令行业的原创设计越来越贫乏。

改变总是需要决心与压力。当下的时尚零售业复苏给予了大牌喘息的时间,令它们短期内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到市场转化速率较慢、风险较大的设计创新部分。所以,我们期待的原创设计爆发的时代,可能还将需要一段时间的蛰伏酝酿。

但“永远套在泳圈里的人,是学不会游泳的”,经典或是街头的素材库终究有限,当致敬复刻的招数用尽,大牌们的设计将何以为继?这是一个并不遥远的现实问题。

新京报记者周红艳

新闻推荐

行情有点乱低价股为何掀起涨停潮?

昨天的行情显得有点乱,沪指下跌21.42点,以2882.23点报收,跌幅0.74%,创业板指数更是下跌1.61%,似乎跌得有点猛。然而,个股表现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