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底”?A股底部不是猜测出来的
□盘和林
近期我国A股跌破2800点,相较于2015年的5178高点,近三年的大跌,市值已经缩水了46%,很多投资者开始猜测市场底部即将到来。一些金融大佬给了他们的观点。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随着A股对外开放又迈开了新的一步,为A股带来了增量资金,当前A股有希望筑牢儿童底。北大经济学硕士、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也表示,自从7月6日上证指数跌至2691点,我国股指下跌将形成历史大底,未来会开启一轮健康的牛市。
预测底部对股民存在很大的误导性
对于几位大佬所预测的底部,笔者认为,底部不是靠猜测的,对股民存在很大的误导性,以李大霄为例,什么“砖石底”“婴儿底”“儿童底”层出不穷,但都宣告破产。实际上,真正的分析师或经济学者是不会去预测什么股票指数、股市底部,不客气地说,预测股市指数、股市底部几近沽名钓誉式赌博。
例如,在2015年股市急转直下之后,2016年2月A股曾触底2625,市场普遍认为这就是A股底部,后来,A股走出了亦步亦趋的阶段性上涨之后,又跌回了2691。
历史告诉我们,根据指数下跌的幅度和趋势来猜测底部,作用是有限的。的确,当前A股是处于偏低估状态。如今A股市盈率为11.5倍,市净率也已经跌至1.5倍与2倍之间,均处于历史后1/4分位水平,破净公司占比上升至10%,换手率低至200%左右。整体A股估值水平已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但是,偏低估状态并不一定代表这就是底部,更不一定就是刘姝威所说的历史性大底。我国A股的估值波动区间大有目共睹。我国股市的现实是散户多,所以股价估值很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这也会扩大估值变动的范围,这些都使得通过估值水平来预测股市底部变得没有那么准确。况且,加上上次A股跌至2638,这次股指跌破2700是第二次,仅由曾经的一次触底就判断支撑位,风险未免太大了。
股民不要去主观臆测股市底部,更不要盲目跟风
现今的股市早已脱离原先的热衷概念时代,唯有基本面良好,有业绩支撑的股票才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曾经依靠卖身转型,从传统制造业变身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商业服务商的天马集团,趁着大数据的东风,再配上高铁概念,风光无限,如今再看看ST天马的股票,连续28个跌停,创下A股记录,近80亿市值蒸发,公司混乱的财务状况,业绩的断崖式亏损,库存管理的不科学都是公司被市场抛弃的原因。
反观格力电器,当大盘在2015年急转直下的时候,它却逆势上涨,从2015年10月的15.27,一路飘红,上涨至年初的58.7元,幅度达到了284.41%。当前依然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保持着良好的上涨势头,只有类似公司更多的涌现,市场才能够获得可持续性的上涨,否则仅仅只是短期的,阶段性反弹而已。
有了大量优质公司的出现,资金的进入也是股市迎来反弹的重要条件。近期的机构百亿加仓让市场仿佛看到了曙光,但是相比于A股整体3000亿的交易量,这还是杯水车薪。我们的A股还需要等待更多的如“千里马”一样的优质股票涌现,以及更多的如“伯乐”一般的价值投资者发现他们,为市场注入大量的资金,扩大萎靡的交易量,唤醒市场的信心。
而且,宏观政策形势也是影响股市反弹的关键因素。我国金融市场“去杠杆”、“去泡沫化”的方针没有变,国家要求的是一个健康、稳定的A股市场,所以政策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放松。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月至5月,社会融资新增7.9万亿元,较同期少增1.45万亿元,增速创历史新低,其中5月规模增量7608亿元,几乎是预期规模的一半。三年前A股形势大变的导火索就是国家严厉去杠杆,而现在来看整体政策形势并没有改变,A股仍处于金融市场“去杠杆”阵痛过程中,宏观上并无足够利好。
当市场处于横盘震荡,底部尚不明朗时,真正的分析者同样也能帮助投资者们找到“沧海遗珠”,获得可观的收入,无论在何时,市场均是有利可图的,不专注发掘这些优质股票,而去高调预测股市底部的行为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无用的,对于促进投资者理性看待大盘更是有害的。
如今A股风云变幻,未来尚不明确,股民还需理性看待市场,形成自身独立的判断,不去主观臆测股市底部,更不要盲目跟风。市场的底部并不是众人猜测出来的,而是在资金、信心、公司、宏观政策各方面的综合努力下走出来的。(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闻推荐
市场关注已久的公募养老目标基金又有新进展。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了解,近日又有9只首批上报的养老目标基金,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