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居民存款大降 1.32万亿元去哪了? 买房理财“分吃”存款银行吸储承压

南宁晚报 2018-05-22 06:48 大字

找“米”下锅越来越难,以赚取息差为主的银行业近期很焦虑。

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末,当月住户贷款余额为42.8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4月居民存款出现明显下滑,比上个月大幅减少1.32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大降幅。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代鹏认为,资本市场回暖是居民存款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金融市场日趋活跃,理财产品回报率也逐渐稳定,可能出现了居民存款搬家的现象。但并不一定就是从银行当中脱离,很有可能是从一个科目转到另外一个科目中去,比如从存款形式转到理财产品等其他投资方面。

4月份居民存款下降成“惯例”

4月份居民存款缘何大幅下降?首先,这并不“意外”。从2017年4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去年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631亿元,同比少增569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2万亿元。减少规模虽略逊于今年,但也大幅下降。

再往前看,2016年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323亿元,同比少增38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9296亿元。2015年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711亿元,同比少增300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05万亿元。纵向比较,不难发现,4月份存款下降是个惯例,并没有超预期。

其次,这样的下降,与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有关。为了存款规模考核,银行存款通常月末冲高、月初回落,季末尤为突出。每年4月,正好处于二季度的季初,在一季度末存款规模冲高后,二季度首月大幅回落并不奇怪。

再次,这样的下降,与理财产品转换日期的设定有关。商业银行为了让季报数据好看,在设计理财产品到期日方面一般会动脑筋。如通常会将理财产品到期日设定在季度最后一天。这些到期后的理财金,到了下个月初,就转换成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又会继续购买新理财产品。这样,就造成存款在表内和表外的“搬家”,进而引发居民存款数据的波动。

理财买房等分流存款

对于中国居民存款究竟去了哪里,最直观的感觉或许就是居民的消费大幅度增加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6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6%。

那么,居民存款去哪里了?

“大部分工资会投入互联网理财。”5月20日,投资者杨女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目前银行存款利率太低,相反“宝宝”等理财收益逐步走高,后者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首先是理财产品,现在居民的投资渠道在不断增加,股票、债券、信托、理财、资管、基金、P2P等等,愿意把存款作为投资品种的居民越来越少,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更是家喻户晓。以余额宝为例,去年年底,余额宝规模就达到1.58万亿元,超过招行的存款总额。

其次是买房,买房对存款流失影响非常明显。从2015年开始,全国各地房价上涨此起彼伏。这种局势逼得一些居民生怕房价上涨过快,不得不下手购买房产。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贷款增加了7.1万亿元(短期贷款增加1.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房贷)5.3万亿元)。中国居民新增人民币存款下降到了4.6万亿元。

存款仍在金融市场运行

存款大迁移,会出现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呢?

对于居民来说,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房贷利率上浮,目前首套房贷利率上浮10%以上,二套房上浮15%以上。业内人士说,目前,很多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在15%~20%,未来不排除贷款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

另外,对于企业影响也是明显的。企业融资需要更高的成本,那么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就会下降。随之转嫁给客户的就是产品价格的上涨。

不过,在代鹏看来,不必过于担忧存款减少带来的影响。他说:“如果这些存款还在整个金融市场当中运行,无论它是以存款的形式存在,还是进入到了债券市场、股市或者理财产品市场,都没有完全脱离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需求。

据《长江商报》

新闻推荐

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提速QDII扩容谁是赢家?

随着QDII制度改革、沪深港通每日额度扩大数倍等政策密集出台,以及债券通、基金互认等制度实施,我国金融开放的节奏逐步加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