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深度观察】资管新规考验的不仅是金融机构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5-01 07:57 大字

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从5个月前征求意见稿发布至今,这份事关百万亿元资管业务的新规一直备受瞩目。因为资管新规不仅在宏观上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也与普通投资者的钱袋子密切相关。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资管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它们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宏观调控,提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

针对资管业务存在的问题,此次发布的资管新规提出了打破刚兑、规范资管产品投资非标资产、规范资管产品杠杆水平、消除多层嵌套限制通道业务等一系列措施。

其实,资管新规中与普通投资者关系最为直接的莫过于打破刚兑。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以净值化管理模式替代之前的预期收益率模式,及时反映收益和风险。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同时,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并鼓励社会公众对刚性兑付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一直以来,对于一些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通投资者而言,风险与收益相匹配这个基本的规律他们并不熟悉,对此次新规带来的“净值化”概念更是闻所未闻。因为银行理财一直是默认的刚兑产品,保本是其中应有之义。

在存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为了吸引资金,理财市场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战场,保本和高收益成为竞争的资本。投资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可以轻松获得风险上与存款并无二致、收益上却高出若干倍的投资“福利”。

在“福利”背后,金融机构背负了多少风险,市场如何扭曲,资源如何错配,相关分析多如牛毛。但处于刚兑“保护”下的投资者,真的不用为此买单吗?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部分资管产品采取预期收益率模式,过度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所投资金融资产,基础资产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到产品的价值变化中,投资者不清楚自身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而缺少风险自担意识;而金融机构将投资收益超过预期收益的部分转化为管理费或直接纳入中间业务收入,而非给予投资者,也难以要求投资者自担风险。

回顾金融市场的历次波动,我们很难对长期被动隔绝于风险之外的普通投资者直接暴露在风险下的具体结果作出乐观的预测。

资管新规不仅考验着金融机构,也在无形中考验着投资者。尽管资管新规中的大部分内容并不直接作用于普通投资者,但无论从财力还是从专业素养上来看,普通投资者适应和消化资管新规的难度并不比金融机构小。尤其是那些无法承受本金亏损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以及那些处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投资意识萌芽阶段、但缺乏金融常识的投资者,当听到银行说“不保本”时,他们会把手中的钱交给谁?

对于资管新规,广大普通投资者需要知道的远远不止是该买啥,不该买啥。在资本平均收益普遍高于收入增长的现实焦虑影响下,“钱包鼓起来”的普通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如何引导和释放他们的财富管理需求,帮助他们增强风险意识,提升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让他们远离金融骗局,这是营造稳定健康的金融生态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新闻推荐

央行提醒:警惕钱币收藏骗局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盖博铭、吉宁)在第四套人民币部分券别将停止流通之际,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获悉,北京地区第四套人民币部分券别兑换工作将于5月1日启动,在为期一年的集中兑换期间,北京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