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双峰”监管模式意在求稳健
随着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立新的监管机构,以及中国金融监管“一委一行两会”新格局的领导班底调整到位,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组合逐渐浮出水面。在“一委一行两会”新格局下,未来监管机构职能和监管政策会有哪些调整和修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总体看来,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人事换届后并没有出现政策方向上的改变,金融部门最重要的责任仍是三大攻坚战之一——持续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
“双峰”监管模式与现行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是一致的。“双支柱”的宏观调控框架是同时突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这两项责任主要都在央行。机构调整后重要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央行,有一些监管规则由央行来统一制定,保证政策标准的一致,再由银保监会、证监会来具体实行。
过去的金融监管框架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政策缺乏协调,现在强化了央行的这一项职能,但是只有央行本身并不能改善政策的协调性。央行“双支柱”的职责已经很明晰,行为监管的责任主要在于监管机构,这两者之间的协调工作职能则赋予了金稳委,比如对金融风险的防范,防止共振引发金融危机等等都需要统筹来做。
一些开放的措施,比如要增加一些外资银行的数量,或者是外资证券公司的数量,包括在业务上更多地做到准入前国民待遇等等,这些发放牌照或者监控的职责需要具体的监管部门去落实。在政策协调上,央行和金稳委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一些指导性的原则上,既要进一步开放,同时还要注意防范风险。
金融监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我的基本看法就是应对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需要系统性的策略。要防范和平衡的风险有很多,比如说银行不良资产、地方政府负债过多、利率还不够市场化,包括杠杆率问题等等。
控制风险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比较传统的做法是“监管沙盒”,发一个有条件的执照、牌照,在有限的范围内试验创新的工具或者模式。如果试验成功,可以推向更广阔的空间;如果不成功,还可以再尝试其他的办法。
去年政府一直在推动金融去杠杆,客观地来说,已经见到很明显的成效。去年M2的增长速度有很明显的下降,但是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还是比较稳定,这说明什么?社会融资总量是金融部门给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它增长速度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实际上M2里面,一块是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的融资,还有一部分是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易。这两个增长速度现在开始发生分叉,直接说明的一点,就是金融部门自身相互之间的交易数量在减少,所以金融去杠杆去年是取得一些实质性效果的。在这种情况下,看上去好像是增长速度慢了,但实际上是在金融体系内部运转的减少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没有减弱。(中新社)
新闻推荐
香港金管局13年来首次维护港币的汇率区间。业界认为,这是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之下的正常运作,有望推动港元利率正常化回升,利于香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自1983年起,港元采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