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如今结账买单时,点钱找零的“沙沙”声,正逐渐被转账成功的“嘀”声取代钱包“闲”了 手机“忙”了

今日周村 2018-03-23 10:17 大字

□本报记者 刘靖

“能扫微信吗?”“微信支付宝都行。”“给你转账了,查收一下吧!”……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对话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消费购物场合。如今结账买单时,人们掏出的往往不是钱包而是手机,移动支付大有取代传统现金支付,成为当下主流支付途径之势。

1、

愈演愈烈的“红包大战”

虽然节日的余味早已淡去,但春节期间各互联网企业愈演愈烈的“红包大战”,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狗年除夕当天,使用微信收发红包的人数达到6.88亿,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则共计有2.51亿人集齐五福,共同参与总金额为5亿元的红包奖金分发,人数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春节那几天,我微信红包就发了3000多块钱。”市民罗嘉俊对记者说,原先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去银行兑换一沓崭新的人民币,专门用来给亲朋好友的孩子发红包。“这两年不用这么麻烦了,只要有手机,一个微信红包就搞定了,孩子们也不怕压岁钱再被爸妈‘没收\’啦!”

一些家庭、同学、同事微信群里,节日期间更是红包“满天飞”。市民郭秀玲家的微信群“幸福一家人”里有二十多人,春节这几天大家除了在群里拜年之外,就是抢红包了。“除夕那天晚上各个群里都在发红包,我是抢了这个漏了那个,还要抢五福红包、刷淘宝红包,连春晚都顾不上看了。”郭秀玲说。

其实,无论是微信收发拜年红包,还是支付宝集五福抢红包,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带动更多人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并逐步将线上移动支付固化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如今来看,这个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

2、

扫码付款渐成消费主流

3月21日早晨7点,梅园小区德合便民市场内,卖早点的杨凤桐(化名)两口子正在餐车前忙活。餐车的顶棚上贴着她的微信和支付宝二维码,这在2016年时,还是整个市场早点经营者里的独一份,如今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你看这个市场上打火烧的、烙油饼的、卖豆腐脑的,现在哪一个不会用微信收钱?”杨凤桐抬手随意一指,记者看到,几乎每个早点摊位上都贴着或绿或蓝的二维码。

从路边摊点到大型商超,从普通个人商户到公共服务机构,移动支付似乎已经无所不在,逛街购物、餐饮娱乐、交通出行、旅游住宿……各种服务项目更是无所不包。

“早晨上班坐公交扫微信支付,中午在单位用美团叫外卖,晚上下班没公交了就用滴滴打车,歇着的时候扫个共享单车去看部电影。”我区“90后”市民苏静颖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我钱包里的钱都好久没动过了,现在出门只要拿着手机就行,买东西就扫码,还能领现金红包或者打折,既方便又省钱。”

不只消费者,各类商家似乎也越来越青睐移动支付。“以前用现金总怕收到假钱,看到大面额的钱都不大敢收,现在扫微信或者支付宝就不用担心了,还省得找钱。”杨凤桐说,“每天早晨来我这买饭的,十个人里最少得有七八个人扫微信或者支付宝付钱。”

3、

为移动支付系上“安全带”

毋庸置疑,移动支付已逐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的消费习惯。据央行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移动支付业务为375.52亿笔,金额达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然而,高速发展的移动支付在带给消费者和商家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隐忧。

首先凸显的是支付安全问题。利用人们图方便、贪小利、跟风猎奇、粗心马虎等心理和不良习惯,不法分子经常采用发送假冒“红包”、伪造支付页面、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盗取用户个人信息,伺机实施支付诈骗。前不久,央行专门针对扫码支付出台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目的就是规范移动支付行为,保障消费者和商家的财产权益,为移动支付系上“安全带”。

不仅如此,移动支付盛行导致亲友关系淡漠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以前的除夕夜,一家人吃完年夜饭就坐在一起看春晚,点评哪个节目最好看,现在成了一人一个手机低头抢红包了,偶尔交流也是谁抢的红包最大、下一个红包该谁发,感觉合家团聚的味道变淡了不少。”郭秀玲感慨道。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区法院甚至审理过一起因微信红包只抢不发而引发的寻衅滋事案件,虽然只是个例,但也足以让人们重新来审视移动支付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新闻推荐

中国人寿去年净利润322亿增逾68% 证金公司四季度增持

中国人寿中国人寿以19.7%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寿险业“老大哥”位置。3月22日晚间,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发布的2017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本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保费收入人民币5119.66亿元,同比增长18.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