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金融监管的“篱笆”怎么扎紧——走进监管政策制定的大门 新华社记者 李延霞

河池日报 2018-02-14 10:54 大字
 

金融监管部门“扎紧制度笼子”的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项制度从无到有,让行业有章可循,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历史的考验。

新华社记者日前走进监管部门,采访备受关注的《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全过程,揭开监管政策制定的神秘面纱。

不能忽视的乱象

监管政策的出台,针对的必然是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银行股权管理的问题近年来格外突出,2017年资本市场上,金融大鳄疯狂买入多家银行股份的动作令人咋舌。

起草组调研时,一家银行表示,当来自市场上的资本持股比例逐渐增加时,大股东非常担心其持股地位受到影响,主动进行增资。

基于日常监管积累的大量案例,起草组总结了银行股权管理的乱象:入股环节隐匿关联关系,违规、虚假注资,未经批准购买5%以上商业银行股权,通过关联交易掏空银行等。

慎之又慎的调研

“慎之又慎”,谈起政策制定的过程,起草组成员说。

起草组与部分城商行股东专门进行了座谈。“一些股东对自己的角色认识有偏差,认为自己把真金白银乃至身家性命投进银行,为何不能干预经营?我们反复说明行使股东权利要通过股东大会,按照法定程序,大股东不能随意定人、定事。”一位起草组成员说。

这只是起草组广泛调研的一部分。从银行高管到具体业务负责人,从银行股东到业内专家,起草组与200多人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

关键条款的博弈

出台一项政策,必然会让监管对象觉得“不爽”,这考验着监管的专业、监管的定力。

对股东穿透监管,防止通过复杂股权关系、违规代持等方式规避监管,是办法的核心。但难点是怎么穿透?

“商业银行承担核实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的主体责任”、“商业银行董事长是处理商业银行股权事务的第一责任人”。

银行对这些规定有不同意见:“如果股东隐瞒不报,我们很难掌握全部信息”、“说白了我们只是打工的,怎么监督股东?”

这些声音都需要考虑,政策如果没有可行性,最终会成为摆设。

起草组最终强调了商业银行对股东管理的主体责任。“一方面银行离股东最近,对股东情况了解最多,另一方面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银行好的做法,完全可以对股东有效管理。”

咬住要害,政策才有生命力。“银行认为关联交易的范围太广,担心一不留神就踩了红线,但这是要害,必须坚持。”起草组成员表示。

监管权力用在刀刃上

监管手段是社会公众、特别是商业银行和股东关注的重点。

起草组成员告诉记者,为确保监管措施于法有据,专门到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进行沟通。

“我们采纳了他们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违法违规股东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权利比如投票权等进行限制,而对于财产权、分红权,则慎重使用。”

与此同时,办法要求监管部门充分依据法律授权,加强对股东的穿透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这意味着在必要的时候,监管部门可以调查银行的客户以及资金流向。

这有着现实意义。不少一线监管干部反映,主要股东的最终认定权放在银监部门,但监管手段、法律授权有限,监管难度较大。

多方平衡的监管艺术

监管要有力度,也要讲究平衡。

不少银行担心,对股东提出各种限制,是否会影响资本的进入?

起草组成员表示,入股银行的门槛并没有提高。“比如原来所有股东都要遵守‘两参一控\’的要求,而现在针对的是主要股东,非主要股东可以投资多家银行,这就解决了银行股东从哪里来的问题。”

这其实也传递出这样的监管导向:聚焦主要股东,同时鼓励多样化股权来源。

“银行不同于一般的行业,用8%的资本金撬动那么大的社会资产,外部性很强,必须对主要股东进行监管,不能让那些想把银行当作自己钱袋子的资本进入。”银监会法规部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经济专家看投资机会

恒大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认为,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中国GDP增速可能突破L型一横向上,那时候,新一轮产能周期叠加再度补库存周期,向上的动能很强。对于投资,任泽平的建议是:2017、2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