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不能做了”:券商资管产品被禁止参与贷款类业务
券商资管产品禁止参与贷款类业务。
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参与贷款类业务的道路被监管层拦截。
澎湃新闻记者向多家券商系资管公司询问后了解到,监管层并没有向券商资管公司发放正式文件,但确实已经就此规范进行了通知。
“是真的不能做了。”一位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这样说道。
上述人士向记者转发了一段业内的梳理要点,并表示“内容基本靠谱”。
“上海证监局关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参与贷款类业务的监管规定,要求如下:
1、不得新增参与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贷款类业务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一对多)。
2、已参与上述贷款类业务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自然到期结束,不得展期。
3、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一对一)参与上述贷款类业务的,管理人应切实履行管理人职责,向上应穿透识别委托人的资金来源,确保资金来源为委托人自有资金,不存在委托人使用募集资金的情况;向下做好借款人的尽职调查、信用风险防范等工作,其他监管机构有相关要求的,也应从其规定。
已参与上述贷款类业务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发生兑付风险的,管理人应及时向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报告。管理人应切实履行职责,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不得刚性兑付,同时应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
另一位券商内部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所谓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可以理解成类似是券商发的基金产品,大集合认购起点是5万元,小集合认购起点是100万元,分别可以类比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产品。
而参与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贷款类业务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在业内大多是以产品之名,行通道之实。
“委托贷款基本上都是走通道,你可以这么理解,比如银行资金看中了一个项目,比方说想去做配资,但银行自己的资金是无法去投这种项目的,那就借券商的通道走一下,名义上是买券商产品来理财,实际上钱是通过这个产品去做了配资,而银行也实现了表内转表外。”这位业内人士这样解释。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贷款类业务产品被明令禁止,是监管层意在推动去杠杆、去通道。
有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影响最大的是非标转标,这就是不让银行通过券商资管来投非标资产了。”也有人预期:“去通道会是今年的监管重点。”
监管层对于金融行业去通道业务的关注正在日渐加强。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这份正式落地的资管新规中,去通道、降杠杆明确成为政策的导向。
而这次的规定相当于是在资管新规的基础上,又作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虽然没有下发正式的红头文件,但根据各家反馈的梳理,一对多的资管计划已经明确不得参与贷款类业务,已经在进行中的产品到期后也不能延续,目前尚未备案的产品将无法获得基金业协会的备案。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各家券商系资管公司或多或少仍然存在此类业务,仅有少数几家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旗下产品均为主动管理型产品,几乎不涉及通道业务。
此外,由于去通道并非是刚刚提出的监管理念,因此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公司在主动下降通道业务的比例。实际上,监管层去通道,对于券商而言确实会有业务量的影响,但最终的监管指向,实际上是对银行非标业务的限制。
当然,也有来自资管公司的业内人士透露,虽然对于监管的收紧有一定心理预期,但速度之快仍然有些出乎意料,业内受到一定冲击也是必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芳)2017年公募基金管理人规模出炉,代表基金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数据备注瞩目。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17年嘉实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为1637.22亿元,在118家可比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