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分化:美国加息提速或造成新兴经济体新一轮资本流出
伴随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市场普遍预期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将会到来。然而,回顾201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走势不难发现,主要经济体对货币政策调整的态度有异,货币政策分化的态势不会快速消失。
美联储方面,2015年12月以来数次加息,已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提至1.25%—1.5%,市场预计美联储在2018年还将有3次加息的可能。欧央行对宽松政策的退出则相当谨慎。在保持零利率政策不变同时,欧央行将其资产购买计划调低至300亿欧元,并延长该计划至2018年9月。这一举措是在欧元区基本上摆脱了通缩阴影、通胀出现缓慢回升的背景下做出的,反映了欧央行在增长与通胀稳定目标之间的慎重抉择。日本央行持相似的姿态,在保持基本贴现率负0.1%的水平和每年80万亿日元资产购买的同时,对长期收益率实施了目标管理,防止长期利率上升过快对经济造成损害。
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节奏取决于多种因素。央行如何置换手中到期的国债,全球债务问题以及地缘政治风险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过,最为主要的,是各国央行在政策调整的时机选择上面临的两难选择:如果过早收紧和幅度过大,会抑制产出和阻碍实现通胀目标;如果过晚收紧和幅度不足,则不利于对资产价格的抑制。除了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指标作为指引,本轮货币政策正常化与央行缩表进程相互交织,使得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选择越加困难。随着经济指标进一步改善,预计未来主要国家的利率收紧和央行缩表将同时进行。而遵循渐进和透明的原则对稳定市场预期尤其重要。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从基本面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有所恢复,但恢复步伐不如发达经济体快,且在不同区域呈现多速复苏态势。目前,尽管外部融资总体有所恢复,但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其中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融资相对活跃。在资本流动方面,2018年伴随美国加息提速、美元走强,或将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形成新一轮的资本流出以及货币贬值,这对货币当局是否跟进加息形成压力。
此外,美元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外币融资的主要币种,美元汇率变动以及美元计价资本的跨境流动,将对上述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冲击。更重要的是,国内金融脆弱性会强化外部金融冲击的力度。快速增长的国内债务以及与其关联的银行体系健康状况,是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金融脆弱性的重要表现。
如何化解风险?总体上说,普遍复苏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抵御外部金融风险提供了基本面的支撑,但需根据就业和通胀等主要目标调整货币政策,对外部金融冲击特别是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需要以宏观审慎的监管措施加以配合,同时,抑制国内债务水平,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将有助于化解外部金融风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原题为《货币政策分化态势不会“速消”》)
新闻推荐
1月4日,央行网站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债券市场参与者不得通过任何债券交易形式进行利益输送、内幕交易...